滕代远,戎马一生,曾与彭德怀平起平坐。虽然他个人错过了获得军衔的机会,但他为新中国培养了50多位开国将领。滕代远的职级在最辉煌时期,仅次于毛主席,他的军职地位可以说是非常接近权力中心。
1929年初,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打击报复。在这危急时刻,彭德怀和滕代远带领红五军坚守阵地,打击敌人。在左安、营前、思顺、麟潭等地,滕代远与彭德怀并肩作战,展开激烈斗争。彭德怀担任红五军总指挥,而滕代远则担任政委,两人相互配合,展现出了高效的军事领导力。
2月9日,红五军在攻占新城后取得了一场令人振奋的胜利,稳住了局面。然而,彭德怀认为形势紧迫,建议立即转移,因为四周的敌人依然潜伏。但滕代远却认为,经过一场激烈战斗后,红军已经非常疲惫,亟需休整和恢复体力。他坚持认为红五军应该在新城停留片刻,休息调整,然而,这一决定引发了两位将领的激烈争执。最终,彭德怀选择妥协,出于对战士们身体状况的考虑,同意停留休整。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滕代远在休整期间意外自伤。彭德怀得知消息后,震惊不已。滕代远究竟是如何发生这起意外事件的呢?
滕代远出生于1923年,年仅19岁时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这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并迅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国民党右派的“常德二师惨案”迫使他离开校园,开始投身革命。他前往长沙郊区,发起农民运动,凭一己之力成立了中共长沙近郊区委及区农民协会,被当地人称为“湖南农民运动杰出领袖”。
1928年,滕代远和彭德怀共同发动了平江起义,红五军由此诞生。接下来的岁月里,他们携手带领红五军,南征北战,屡次取得胜利。
在新城战斗胜利后,红五军暂时停留在新城,但不久后,南康广东军阀范石生的部队发起了突袭,给刚刚休整的红五军带来了新的考验。经过一场艰苦战斗,红五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士气一度跌至低谷。战斗结束后,红五军勉强突破包围圈,但清点人数时,却只剩下283人。
彭德怀得知这一噩耗后,迅速调整战术,带领伤痕累累的红五军继续向信丰前进,并计划通过重石镇与地方党组织联系。经过艰难跋涉,红五军终于在2月11日,与当地地下党和赣南的红2团、红4团的部分队伍取得了联系。
三天后,敌军刘士毅旅追至兴国。然而,敌军的兵力分散,红五军决定先夺取敌军防守薄弱的于都城。经过18小时的行军,红五军终于在深夜悄然抵达城下。借着夜色的掩护,红五军发动了突然袭击,成功俘虏了大量敌军,还缴获了大量武器。
攻占于都城后,彭德怀采取了宽容政策,对于被俘敌军,他既有给予两块大洋作为路费的仁慈,也有接纳愿意加入红军的俘虏。许多敌军被红军的宽大处理所感动,最终选择加入了红军。
就在红五军准备继续前进时,滕代远却发生了意外。在于都城的邮局,滕代远因为不小心触碰到驳壳枪的顶针,导致枪支走火,一颗子弹射入胸膛,将其重伤。彭德怀接到消息后,立即派人前往寻找滕代远,并在发现时急忙将其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幸运的是,滕代远很快醒来,虽然无法动弹,但意识清晰,彭德怀随即指挥将他抬上担架,并带领全军迅速过河撤离。
尽管敌军刘士毅旅重新回到于都城,但他们并未选择继续追击,使得红五军获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经过短暂休息,彭德怀继续带领红五军前进,与朱德、毛泽东的红四军在井冈山会师,并为接下来的国民党围剿做准备。
从1930年到1933年,滕代远参与了前三次反围剿战役,在战斗中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深入敌后,吸取战斗经验,最终在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中成功击溃了敌军的围剿。
1934年,滕代远受命前往苏联,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发表了关于保卫国家独立的演讲。此后,他以“李光”笔名在莫斯科出版了《中国新军队》一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革命军队的坚韧不拔。
抗日战争爆发后,滕代远返回延安,担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管理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此期间,滕代远特别重视情报工作,亲自审阅敌情,确保军事决策的准确性。
1940年,滕代远被任命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总校副校长,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军事指挥官。在战争与教学的双重压力下,滕代远亲自指挥部队,派遣学员参与战斗,赢得了重要胜利。由于抗大与前线的距离非常近,他经常带领学员们一边上课,一边参战,将战场当作课堂,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
滕代远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一生致力于军事、铁路建设与人民事业,直到1974年去世,他依然心系人民,留下了简短而深刻的遗嘱:“服务”二字,表达了他为国为民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