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0年,洪学智从总后勤部长的位置上调至地方,担任厅长的职务。在他的回忆录中,有人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后勤部长的高位降至省厅长,你是否觉得这个变动有些吃亏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背后反映了当事人面临的无奈,似乎并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
洪学智出身于四方面军,长期以来主要负责政治工作。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某些特殊情况,他留在后方进行军事教育,直到1940年才走上前线设立学校,期间在抗战的后期担任新四军第三师的参谋长。在解放战争时期,他被任命为军事主官,作为黑龙江军区司令,他在紧急情况下负责剿匪行动,随后又转任野战纵队司令,参与了多次大兵团的作战。在1949年,他的职务进一步晋升为兵团副司令兼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后,洪学智被调入志愿军,出任副司令,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归国后,他担任了总后勤部副部长及部长。通过他的丰富履历可以看出,洪学智在军队的各个方面均有深厚的经验,他既参与过政工,也担任过军事主官,参与参谋工作和军事教育,负责后勤保障等多项职务。在军中,像他这样兼具多项职能的“全面型人才”并不多见,许多从军者或许只有两三项职务,而他在五个领域均表现突出。在后勤保障方面,他建立了一条钢铁般的运输线,源源不断地将物资输送到前线。现代战争对后勤保障的高度依赖在这一时期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彭总都特意表示应该为他颁发一枚重量级的奖章,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
1959年,作为总后勤部长的洪学智在庐山会议前往西藏视察工作,而在会议进入关键阶段时才被通知参加。然而,在会议上,有人毫不留情地将矛头指向他,不由分说地给他扣上了帽子。此外,还有人指责他与老首长黄克诚关系过于密切。这两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不得不面对质询,争取在总后勤的会议上肃清他的影响。
紧接着,洪学智便被调整至地方,担任厅长职务。此时,问题来了:作为一位在军队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将,他怎么能心甘情愿地离开自己所热爱的部队转向地方呢?首先,他对军队感情深厚,其次,他对地方工作几乎一无所知。在《邓华传》中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情节,当邓华被通知转业时,他希望能继续在军事学院深造,但最终未获批准,只能不得不脱下军装,心中满是不舍。
有些人问洪学智,调任为厅长是否觉得亏损?这并不是他主动申请的变化,而是一种被动且无奈的结果。1977年时,他在吉林工作时参加游行活动,突然接到上级的通知,要他回京工作,他当时脑子一片空白,难以置信自己还有机会再次穿上军装回到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