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甲骨文,最为人熟知的当属殷墟甲骨文,距今约3300年。因此,一些学者根据西方“文明三要素”的标准,认为殷墟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起点,也因此得出中国有3300年文明史的结论。然而,事实上,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比殷墟甲骨文更早的甲骨文,虽然数量较少,但距今已有约3500年。其中,河南的“郑州商城遗址”便出土了早期的甲骨文。
上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河南郑州的“二里岗遗址”发现了重要的文物,经过考证,二里岗遗址是“郑州商城”的一部分。这个遗址中出土了两片甲骨文,然而当时其中一片甲骨文未能得到正确解读,导致这一重大发现被错失。直到本世纪初,学者们才重新解读了这片甲骨文,揭开了商汤亳都的谜团。
商汤亳都,通常被认为是商朝的第一都城,也是商汤发动灭夏战争的地方。史记中提到“汤始居亳”,但并未明确指出该都城的位置。古代学者曾试图探讨商汤亳都的所在地,一些学者认为亳都在今天的商丘。魏晋时期,皇甫谧在《史记·集解》中提到“梁国谷熟(商丘下的谷熟镇)为南亳,即汤都也”,意思是商汤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商丘谷熟。类似的记录也出现在唐代史料中,如《史记正义》和《括地志》,它们都确认了南亳故城在商丘地区。
然而,与这些早期资料相对,左传中则记载了不同的说法。左传提到,公元前11年,鲁国联合晋国及其他十多个诸侯国讨伐郑国,并“同盟于亳城北”。另外,周宣王时期,郑国的首都位于棫林,平王东迁之后,郑国迁都河南郑州。因此,从左传的记载来看,商汤的亳都更可能位于郑州,而非商丘。那么,商汤亳都究竟应在商丘还是郑州呢?郑州商城出土的甲骨文最终解开了这一悬而未决的谜团。
1953年,在二里岗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片刻有商朝文字的甲骨文。遗憾的是,当时这片甲骨文被误认为是“习刻”,即练习之作。学者对“习刻”的文字解释各异,甚至有6字、7字、10字、11字的不同看法,更重要的是,大家普遍认为这些文字没有提供什么重要的信息。然而,进入21世纪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李维明教授发现,这片甲骨文的文字被低估了。李教授成功解读出11个字,完整内容为:“又乇土羊,乙丑贞,及孚,七月”,其中他特别补充了“乇”字。
由于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又亳土”等类似表述,学者推测,这片甲骨文中的“乇”字应是晚商甲骨文“亳”的早期写法。确认“乇”为“亳”的初字后,商汤亳都的谜团便得以解开。因为二里岗遗址的年代测定结果显示,这片甲骨文的年龄约为3620年,正好与夏商交替的时间相吻合。同时,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战国陶文中也有“亳”字的出现,这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地区就是商汤的亳都。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发现支持了左传中关于亳都的记载,而之前皇甫谧等学者的研究结论则显得不太准确。这种错误的判断,可能源于汉书中提到周朝曾封微子启于宋,并以“续商祀”为由将其封地设在商丘。由此,汉代学者误认为商汤的亳都位于商丘,而实际上,亳都应在郑州。
这一新发现不仅改变了亳都的位置认定,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商汤灭夏的历史背景。郑州距离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非常近,方便进行军事行动。而且,战略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商汤有充分理由灭掉夏朝,相较于距离较远的商丘,郑州作为亳都无疑更符合逻辑。
综上所述,从历史和空间的角度来看,商汤亳都显然更可能位于郑州,而非商丘,这一结论为理解商朝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