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阅读《物理视角读唐诗》这本书,我的内心充满了疑惑:唐诗是浪漫与文学的代表,物理则是理性与科学的象征,二者毫无关联啊。读完序言,我的认知被打破了。正如作者所说,用科学的眼光看诗歌,让诗歌带上科学的色彩。
作者曹则贤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物理科普界声名远扬。这本《物理视角读唐诗》,是他多年心得的结晶。全书收录了43首唐诗,从王维的《使至塞上》,到李白的《古朗月行》,再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首首经典,句句精妙。
图片源自网络
高中语文课程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这首诗广泛流传,却第一次被从霜、雾等物理角度进行解析。曹则贤说,“月照花林皆似霰”的情景符合物理学中的丁达尔效应。我突然想到,第一次接触丁达尔效应,好像就是在高中语文课上,语文老师说过,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其实已经非常先进,所以古代诗歌中常有体现。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诗中的白云飘动,看似寻常的自然景象,背后却涉及现代物理知识。古人虽没有现代的气象学理论,但通过对云的形状、颜色、动向等细致观察,总结出许多与天气变化相关的经验,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谚语。这些经验不仅用于指导日常生活,也被诗人巧妙地写入诗中,这既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在大气现象观察中的实践智慧,也展现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早期探索。
在《物理视角读唐诗》一书中,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他提到,人们长期忽视《春江花月夜》中的科学性,这是值得反思的现象。其实,只要留心便会发现,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真实地蕴涵着无数的科学宝藏。每次读唐诗,我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民族自豪感,生在华夏,怎能不自豪?
《物理视角读唐诗》是一本极具创意和价值的书籍。它打破了文学(文科)与科学(理科)之间的学科界限,让我们在欣赏唐诗的优美意境时,也能领略到物理的奇妙世界。对于读者而言,这是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让人重新发现唐诗和物理的魅力。这本书不仅是对唐诗的重新解读,更是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次致敬。它提醒我们,中华民族拥有着悠久而灿烂的科学文化传统,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深入与传承。古代先人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励我们在现代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听雪落的声音
编辑: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