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艰难时期。在总参工作的李逸民目睹了不少干部的生活困境,便开始与办公厅主任萧向荣进行深入探讨,试图通过自力更生的方式来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困难。其中,他提出了设立几个农场,以便从根本上解决肉类供给的问题。
回想当年延安时期,大家虽然处于艰苦环境中,却是通过耕地和养殖等方式来改善食物短缺的困境。如今的条件虽然好于昔日,那为何不借鉴当年的成功经验呢?对此,萧向荣表示赞同,心里盘算着,决定建立三个农场:一个在张家口专门饲养牛羊和猪,另一个在北京种植蔬菜,最后一个在徐水负责水果的种植。这样一来,便能较为顺利地解决总参干部的生活问题。
李逸民率先参与到这一劳动项目中,带动了总参其他单位的干部们一同加入,一年的时间内,这个机关的副食品和蔬菜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那段时间,为了与全国人民共同渡过难关,老帅们也纷纷减少了肉食的供应。然而,相关部门的干部对此表示不满,办公厅副主任王兴钢找到李逸民,反映老师们的猪肉供应已经出现问题。李逸民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决定不遗余力地想方设法来解决老帅的供给问题。
他联系了公安纵队的一位老朋友,对方在了解情况后,马上答应先供应两头猪,最终每位老帅得到了10斤肉。然而,当聂帅看到这一情况时,十分愤怒,质问道:“这些肉从何而来?其他干部都吃不上,专门给我送什么?”他坚决拒绝,命令人将肉送回去。这一举动让副主任陷入两难之地,不知该如何应对。
李逸民灵机一动,认为老帅们每天都在高强度工作,营养也应跟得上。他想了一个办法,让炊事员收下肉,然后老帅们吃了。然而,聂帅随后召来萧向荣,询问肉的来源。当聂帅得知后严肃指出:“这样是不合适的,别人的猪肉怎能随便要来?”实际上,总参在张家口农场饲养的猪也正在快速长大,最终机关的干部们也逐步解决了肉类的供应问题。
对于聂帅而言,在五六十年代他一直负责国防科委的工作,自视为一名勤务员,承担着科研小组的协调和条件保障任务。当时,许多科学家从不同单位调集而来,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在严寒的冬季也只能住在帐篷里,因此他向相关单位的负责人表示,如果有一位科学家被冻坏,责任在你们。
不久,科学家的取暖问题得到了解决,接踵而至的是饮食问题。那时,科技人员的伙食标准仅为“2611”,也就是每月26斤粮食,每餐只有一个馒头和一角钱的干菜汤。由于粮食定量远不够,同时副食品的严重短缺,导致他们的营养根本无法跟上,虽然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但依旧坚持工作。李逸民于是决定以个人名义向各大军区和海军发起募捐,希望能获取一些猪肉、黄豆、鱼类和海带等物资,尽量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最终募集到的物资超出了他的预期,极大地缓解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