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18日,阿列克谢·柯西金在莫斯科的医院逝世,享年76岁。作为苏联总理,他连续担任了16年,是苏联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理,直到去世前一个多月才辞去职务。然而,这位长期位居苏联高层的关键人物,似乎并未得到斯大林与赫鲁晓夫的欣赏和青睐。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Косыгин)于1904年出生在圣彼得堡,有传闻称他的父亲是名普通的车床工人。柯西金在1924年刚从商学院毕业后,便创办了一家专注于开采和销售西伯利亚矿产的小型英俄合资企业。显然,柯西金具备过人的商业眼光,公司的生意在他的经营下越做越大。直到1927年,他因家庭原因返回圣彼得堡(当时称为列宁格勒)。接下来的几年中,柯西金继续深造,从1930年到1935年,他在列宁格勒纺织工业学院获得了工程师学位。
不过,柯西金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学术型人才。他的记忆力极其惊人,据说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记住大量枯燥的数字,而且无需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就能快速且准确地完成数学运算。正因如此,他很快被任命为主管经济的列宁格勒工业部主任。此后,柯西金于1938年被任命为列宁格勒市长,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列宁格勒市长。随着斯大林对其能力的关注,他很快被调任苏联中央政府,担任纺织人民委员(相当于国家部长)。然而,命运却并不总是顺利。
1941年夏季,德国国防军与芬兰军队联合围困了列宁格勒。到9月时,南部的所有道路被纳粹军队切断,北部则被芬兰军队封锁。城市陷入绝境,食物和能源严重短缺。列宁格勒的居民开始因饥饿而食用一切可食之物,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悲惨现象。平均每日有四到六千人死于饥寒交迫。就在这一绝望的时刻,柯西金凭借其杰出的组织能力,不仅组织了数百万平民撤离,还通过秘密通道将外界的物资和食物送入围城中的列宁格勒。最终,在柯西金的努力下,超过150万市民得以安全撤离。这一壮举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也极大提振了苏军士气,使得列宁格勒的抗战成为打击纳粹进攻的一块重要基石。
战后,柯西金因英勇表现被授予红星勋章,并在38岁时成为俄罗斯联邦总理,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总理。尽管前途光明,但却难逃斯大林时代的风云变幻。随着斯大林重新发起“大清洗”,柯西金的同僚,包括与他并肩抗敌的列宁格勒市领导人库兹涅佐夫,都成了政治迫害的对象。柯西金一度以为自己也难以幸免,但斯大林出人意料地未对他下手,而是将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去挖土豆。
几个月后,柯西金从西伯利亚归来,虽然失去了以往的锋芒,但这段流放经历让他更加低调,也更加顺从斯大林。此后,他继续在政府中担任财政部长和轻工业部长,直到斯大林去世。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展开权力斗争,柯西金一度被降职。然而,赫鲁晓夫凭借政治斗争中的胜利重新将柯西金提拔,甚至将他视作自己政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赫鲁晓夫的改革计划与柯西金的经济思维发生了严重冲突。赫鲁晓夫提出的大规模玉米种植计划,尽管充满理想,但对苏联的寒冷气候根本不适应,柯西金曾明确指出这一方案的不可行性。然而,赫鲁晓夫固执己见,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农业危机和粮食短缺,并成为1962年新切尔卡斯克罢工事件的导火索。与此同时,赫鲁晓夫在外交上的冒进,使得苏美关系几乎进入核战争的边缘。
当局势愈发混乱时,柯西金决定采取行动。他在幕后与勃列日涅夫达成协议,于1964年发动政变,成功架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为了回报柯西金的支持,将他任命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即总理)。然而,勃列日涅夫并未比赫鲁晓夫更为睿智。随着军费开支的不断膨胀和经济结构的畸形,柯西金一度试图推动改革,但依旧未能摆脱苏联体制的沉重枷锁。
在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中苏军事冲突爆发,柯西金主动承担了与中国的谈判工作,最终通过与周总理的多次会谈,成功解决了两国的军事对立。尽管如此,柯西金的政治命运依然与勃列日涅夫的冷淡疏远密切相关。最终,柯西金于1980年12月18日去世,恰逢勃列日涅夫的74岁生日前夕。为了掩盖柯西金的去世,勃列日涅夫采取了疏忽的态度,然而无论如何,这位政治巨人的贡献始终不会被抹去,时至今日,圣彼得堡的一条街道仍然以柯西金的名字命名,永远铭刻着他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