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经过上海战役洗礼的30军军长谢振华,被陈老总召唤进行了一次重要谈话, 陈老总准备任命他为华东军政大学第二总队的政委,并征询他的意见。当谢振华得知自己将转入教育岗位时,他谦逊地回应:“三野人才济济,他人更加合适我这个位置。”或许在他心中,作战部队的职务更加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有可能是他认为华东军政大学向正规化、专业化发展,而自己尚不具备完全胜任的能力。总之,他表现出了一丝推辞的态度。
华东军政大学是由8兵团部与三野军政干部学校的合并而成,陈老总兼任校长与政委,陈士榘被任命为副校长,钟期光担任副政委,聂凤智则负责教育事务。谈及华东军政大学的人员组成,几乎都是曾经在军事教育领域中耕耘的将领。例如,陈士榘在红军时期曾担任红一军团随营学校的校长,抗战爆发后担任115师343团教导队的大队长等要职。聂凤智在抗战初期前往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担任抗大的主教员和队长。1940年,聂凤智来到胶东,从事抗大的教育工作,成为蚕食“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的校长。
陈老总之所以选择谢振华,除了是因为他曾经参与军事教育的经历外,还有他的出色能力。1936年,谢振华应命前往红军大学,出任上级干部科第二队的政委。上级干部科下设两个大队,其中一队主要负责团级干部的培训,而二队则主要培养营级干部。之所以将谢振华调来是因为他在瑞金红军大学的学习经历,既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的话语富有感染力,无疑是一位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优秀人才。
随着历史的发展,1937年1月,红军大学更名为抗大,谢振华从学员的领导者转变为学员身份,随即被安排到培训红军师、团干部的二队进行学习,队长为师倪志亮,与他同学的还有张震、韩先楚、余秋里、吴克华和刘转连等人。抗战爆发后,他接到命令,随八路军总部前往山西开展工作。
在以后的作战中,谢振华长久以来负责政治工作,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旅政委以及纵队副政委兼旅政委的职务。1948年,他被更换为12纵队的司令员,参与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等重大战斗。谢振华在战争年代曾从事保卫工作,接受过教育,担任过政工干部,也曾作为军事指挥员在多个领域发挥过作用。在陈老总眼中,谢振华是一位全才,难以找到更适合的人选。
面对陈老总的谈话,谢振华毫无异议地服从了命令。30军军长的职务随即由饶子健接任,谢振华立刻从上海出发,前往苏州。在苏州工作不久后,二总队由苏州迁往南京,而他则被任命为一总队的政委。
在历史的变迁中,谢振华被调入南京军事学院担任基本系主任,领导的基本系设定为三年制的课程。1954年,他从该学院毕业后,继续在新成立的战役系就读,1957年毕业后再度被调任为军长。从此,谢振华专注于军事工作,继续为祖国的安宁和稳定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