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的华夏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的精彩军事对抗,其中既包括辽阔平原上的快速奔袭,也有在狭窄战场上英勇战斗的英雄之战。不论战争的开局如何变化,结果如何最终演绎,攻城战几乎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因为只有成功攻占敌人的城池,才能真正消灭对方的抵抗力量。
在众多战斗中,攻城战往往被视为最为艰难的任务。即便是大名鼎鼎的蒙古大军,在面对南宋的坚固城池时,也曾数次未能如愿,甚至在钓鱼城之战中,蒙古大汗蒙哥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历史上,许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几乎都发生在攻城战中。那些不朽的将领们,也常在攻城战中遭遇过艰难的局面,叹息城池的固若金汤。
如果能通过其他方式消灭敌军,明智的将领一定会避免选择攻城,最多会选择围点打援。那么,为什么攻城如此困难?为什么通常要将攻城留到最后才能动手?《孙子兵法》早就给出了答案:“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即便是兵法大师孙子,也主张攻城仅能作为最后的选择。
将领们之所以不急于攻城,是因为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