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登基称帝后,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并将庙号定为“始祖”。同时,他还追谥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并封孙策之子孙绍为吴侯,后来更改为上虞侯。
众所周知,孙家是由孙坚打下基础的,但真正征服江东的,是孙策!然而,孙权的皇位,并非直接继承自父亲孙坚,而是从哥哥孙策手中接过。照理来说,孙策应该像父亲孙坚那样被追谥为帝,而他的儿子也应该得到王爵。然而,孙权仅仅追封哥哥孙策为王,并且只让孙策的儿子继承侯爵之位。
孙权的这一举动,似乎有些不符合常理,是否显得过于冷酷无情,甚至有些忘恩负义呢?对此,历史学者们各有看法。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批评孙权对待孙策的方式,认为他“于义俭矣”,不符合道义,过于苛刻,应该受到批判。相反,晋代学者孙盛则对此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孙权作为一个执政者,怎会在追尊父兄时过于计较名号的荣光呢?他认为,孙权这样做其实是出于对国家安定的考虑:“正本定名,国之大防”,就是要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若孙策被追封为帝,孙策的后代很可能参与帝位继承的竞争,这样一来,虽然对孙策家族的名誉没有损害,但却无疑增加了国家的不稳定因素。
孙盛的见解值得深思。孙权若追封孙策为帝,的确可能引发许多风险。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孙权早期的亲身经历中得到解释。
200年,孙策去世。临终时,孙策指定弟弟孙权接管大业,并安排了张昭和周瑜等人辅佐。然而,即便孙策亲自指定孙权为继任者,即便张昭和周瑜这两位杰出的谋士和将领支持孙权,孙家族内依然有不少人觊觎权位。
首先是孙权的从兄孙暠,孙暠是孙坚的兄弟孙静的儿子,当时驻守在乌程,他整顿兵力,计划在各地方官员为孙策守丧期间,趁机攻占会稽,试图夺取江东的控制权。幸好,虞翻等人及时阻止,孙暠才未能成事。
另一个挑战孙权的则是他的另一位从兄孙辅。当时,孙辅担任庐江太守,他认为孙权没有足够的能力统治江东,因此与曹操秘密来往。然而,这一背叛行为很快被发现,最终孙辅被捕并处决,其家族成员也遭到清算。
这些事件无疑给年轻的孙权上了深刻的一课。刚刚继位的孙权,不仅要应对来自宗亲的威胁,还有外部势力的干扰,这使得他不得不采取更加谨慎的政治手段。
首先,孙权的威望与哥哥孙策相差甚远。孙策在军事上不仅拥有卓越的能力,还凭借个人的威名,赢得了广泛的支持。无论是与孙权同辈的兄弟,还是年长的舅父、叔父等亲戚,都愿意效忠于孙策。而孙权虽然继承了哥哥的职位,但他与哥哥的差距显而易见,甚至家族内部依然存在不少反对者。
其次,孙家宗亲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内乱。孙权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他不得不慎重处理与亲戚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刚继位时,他就意识到宗族内斗可能给政权带来的严重后果。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孙暠还是孙辅,尽管他们的叛变最终失败,孙权并没有将他们彻底清除,而是让他们的后代依然在东吴政权中担任要职,发挥着重要作用。孙权的这一举动,显然不是出于仁慈,而是因为他深知,在江东缺乏强大门阀基础的情况下,必须依赖孙家的内部力量来稳固政权。
即使在孙权称帝后,孙策留下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忽视。孙策在江东建立的威名深深扎根于民间,许多人依然将其视为江东政权的创立者。孙权的亲近支持者,如周瑜、张昭等功臣,也多是孙策的旧部,江东的政权核心几乎都与孙策的建立事业紧密相连。
此外,孙策与江东四大家族之间的紧密关系,尤其是他与三大家族的联姻,进一步巩固了孙策在江东的影响力。这种“人脉”资源,虽然在孙策去世后有所减弱,但依旧深深影响着孙权的统治。
孙权的谨慎,正是出于对这一“余威”的深刻理解。他知道,若不能明确规定继承顺序,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内部分裂。孙权因此以孙策为王,明确了继承权的次序,确保了自己的子孙在继承权上的优先权,避免了家族内外的纷争。
总的来说,孙权对孙策及其后人的处理,虽然看似严苛,但实际上是出于对江东政权稳定的深思熟虑。通过这一系列的安排,孙权确保了自己政权的稳定性,并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