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许多朝代的功臣和名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未能逃脱帝王屠刀的厄运。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一位做事果断且狠辣的帝王,他统治下的许多功臣和名将最后都未能善终,许多人都被他清除出局,其中就包括当时赫赫有名的蓝玉和开国六公之一的李善长。
然而,回顾朱元璋的统治历程,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功臣都遭遇了悲剧的结局。历史记载中,有四位功臣在朱元璋晚年的大规模清洗中幸运地逃过了一劫。那么,这四位幸运的功臣是谁呢?他们又为何能够在这个大杀特杀的年代得以善终呢?
提起朱元璋,他无疑是中国历史上起点最低的一位皇帝。从一个贫苦的乞丐,到最终登上皇帝宝座,这一波澜壮阔的经历,已经足够令无数人肃然起敬。他能够登上帝王之位,不仅仅是依靠自身的才智和果敢,更离不开那些忠诚且能力出众的功臣们的帮助。
在皇觉寺中,年轻的朱元璋依靠着每天劈柴挑水、做力工来换取一口饭吃。虽然日子艰苦,吃不饱,但也足以支撑他活下去。直到有一天,一封信的到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信是来自濠州的汤和,他曾是朱元璋的旧识。
朱元璋即位后,汤和被封为侯爵,并且在开国初期屡立战功,最终被封为信国公。考虑到汤和在扶助朱元璋夺取江山过程中的巨大贡献,他无疑是功高震主的一位人物。然而,尽管功勋赫赫,汤和却没有遭到朱元璋的清算。这是因为汤和深知“激流勇退”的道理。他懂得在天下太平后主动放下兵权,并且频繁向朱元璋献上礼物,以示自己没有野心,这让朱元璋倍感安心。
除了及时“收手”,汤和还通过其他举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与无欲无求。每年,他都会进宫探望朱元璋一次,保持联系,这种行为让朱元璋十分放心。即便汤和在闲暇时生活荒唐,整日饮酒作乐,朱元璋听闻后并没有过多指责,反而认为这是他所期望看到的。
事实上,早在朱元璋派汤和去平定四川时,汤和便已经意识到风险,他开始主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自己的安全。为了不给朱元璋留下任何把柄,他在军中严肃军纪,严禁士兵掠夺百姓财物,力求做到不侵犯百姓一丝一毫的利益。这一系列的自保举措,不仅没有让朱元璋心生疑虑,反而使得汤和赢得了更多的信任。
与汤和类似,沐英也是一位有着卓越战功的将领,尤其在平定西南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因此,他也被封为黔国公。然而,和他一同征战的蓝玉与傅友德却都未能善终,这反映出沐英在自保方面同样极为得当。
沐英在管理云南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明确自我定位为朱元璋的忠实臣子,而非当地的“霸主”。在任职期间,他几乎不干预朝政,也从不与任何官员结党营私。沐英还通过迁移大量百姓并合理安置,成功地促进了云南的开发和稳定。朱元璋听闻此事后深感欣慰。而且,沐英与朱元璋的关系非常深厚,早在沐英八岁时,他便被朱元璋和马皇后收为义子。马皇后去世时,沐英悲痛欲绝,甚至为此身心俱疲,身染重病。正因为沐英与朱元璋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朱元璋才未对他动手。
此外,郭英也是一位因忠诚而最终得以善终的功臣。郭英年少时便与哥哥投奔朱元璋,成为朱元璋的卫士。凭借出色的骑射才能,郭英逐渐获得朱元璋的青睐,成为一名杰出的将领。与此同时,他的妹妹嫁给了朱元璋,成为华妃,从而使郭英与皇室关系更为紧密。尽管身为皇亲国戚,郭英却并未利用这一身份谋取私利。无论是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他都展现出极高的忠诚和纪律性。他从不贪图财富,也不借助权势谋取私利,因此在朱元璋心中极具分量。
郭英的忠诚使得他在朱元璋晚年遭遇清洗时免于一死。尽管他与耿炳文一同守卫山西,曾被弹劾,但朱元璋最终选择赦免他。朱元璋信任郭英的原因,正是他无所图的品格。
和郭英一样,耿炳文也是一位深得朱元璋信任的老将。他的忠诚和能力的相对不足,使得他没有构成威胁。耿炳文长期担任防守职务,尤其在防守张士诚的长兴地区时,表现得十分出色,成功地为朱元璋扫除了后顾之忧。尽管他参与了多次战斗,但主要擅长防守,战功不如其他将领显赫。由于他未曾在进攻中占据重要位置,朱元璋没有将他视为威胁,这也使得他得以善终。
总的来说,那些未能善终的功臣,多数是因为缺乏像汤和那样的谨慎,或者没有沐英、郭英那样的忠诚与深厚情感,也没有像耿炳文一样能力较弱、不足以构成威胁。同时,他们往往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结党营私,目无国法,甚至因一时冲动做出攻城的极端行为,这些都是他们最终遭遇清算的原因之一。
此外,太子朱标的早逝,也成为了朱元璋开始大规模清洗功臣的重要背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