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历史爱好者的讨论中,靖康之耻和土木堡之变常常被拿来对比分析。这两次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位“大王朝”皇帝——靖康之耻的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土木堡之变的明英宗——都曾被胡人俘获。然而,靖康之耻被称为“耻”,而土木堡之变则被视为“变”,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靖康之耻类似的事件并不少见,反而土木堡之变显得格外特例。靖康之耻的核心问题在于胡人与北方中原的军事冲突,最终导致了中原王朝的无力还击,皇帝被敌军所俘。在靖康之耻之前,中国历史上时有类似案例,比如西晋的晋怀帝与晋愍帝均遭吕西域的匈奴俘获,而萧梁的梁元帝更是被鲜卑族(西魏)抓住过。此外,在北宋之前,后晋的皇帝也曾在契丹的手掌下被捉到辽国,形同放羊,预示着徽、钦二帝命运的雏形。
不过,靖康之耻与以往的类似事件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西晋的晋怀帝在位时,西晋政权已因八王之乱而遭重创,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而晋怀帝几乎无力回天,因此他被俘显得再正常不过。相比之下,宋徽宗虽然在位时遇到金朝的强大,但其实金朝刚刚吞并了契丹,尚在消化对辽朝的统治。此外,契丹人在金国的统治下反抗不断,蒙古各部也未必屈从于金朝,所以即使北宋朝廷已经腐化,但如果宋徽宗能够积极制定应对策略,与金朝进行有效周旋,局势或许会有不同的局面。然而,面对金人的南侵,宋徽宗却缺乏应有的抵抗意志,甚至为了避祸将皇位禅让给宋钦宗,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与钦宗朝廷互相消耗实力,这无疑加速了北宋的衰弱。相比之下,宋钦宗可谓更加愚蠢,他竟然深信江湖术士的谣言,期待天兵天将帮助抵挡金军的进攻。
原本情况尚可回旋的北宋朝廷,因为徽钦二帝的荒唐行径而走向了靖康之变的悲剧,这种荒谬使得后人对徽、钦二帝充满了愤怒,因此靖康之耻被称为“耻”。
而土木堡之变与靖康之耻的另一个显著相似之处在于,两者的发生都与皇帝的横行无道密切相关。虽然靖康之耻的爆发在于徽钦二帝的荒唐决策,但土木堡之变同样不乏妙趣。当时,虽然瓦剌人曾对明朝边境进行骚扰,但对于明廷而言,这只是一种边缘性的威胁,并不足以撼动大明王朝的根基。瓦剌部族的实力尚未及后来的努尔哈赤统治的后金一般强大。可悲的是,明英宗在权臣王振的怂恿下,贸然带兵征讨瓦剌,结果不仅明军的精锐遭到了瓦剌的重创,且局势对明朝变得愈加严峻,甚至在朝中传出了迁都南方的建议。
幸而,明朝的栋梁大臣于谦等人及时支持明英宗的弟弟继位,创建了景泰朝廷,他们迅速组织起对瓦剌的抵抗,令局势趋于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