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成功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朝。黄袍加身后,赵匡胤并没有立即除去所有潜在威胁,反而做出了一个看似仁爱的决定——他将后周末代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幼子、年仅七岁的柴宗训降封为郑王,并将其迁往房州(今湖北房县)安置。尽管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兵变中,许多人认为赵匡胤并未进行暴力清洗,甚至没有遇到多少抵抗,然而,这一说法未免过于简单化,毕竟,赵匡胤起兵反叛的时候,难道后周的将领就真的没有一人敢于反抗吗?
一
回顾陈桥兵变时的情况,的确有一位将领,韩通,原本准备奋起反抗赵匡胤的篡位之举。然而,韩通的反抗没有成功,反而因为草率的行动使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困境,最终连累了自己的家人,令人感到遗憾。韩通自年轻时便投身军旅,年仅二十岁便应募参军,进入了当时的后晋朝。在后晋开福元年(947年),辽军攻入开封,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自立为帝,韩通选择投奔刘知远,随其征战。后晋灭亡后,韩通继续在新朝后汉效力,最终升任为检校左仆射,官至高位。随着刘知远的去世,韩通继续效力于刘承祐,迁升为奉国指挥使,负责大大小小的军事任务,直至后汉的建立。
当时的后汉,虽然建立较早,但并不稳固。乾祐元年(948年),刘知远去世后,刘承祐继位,权力依然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在这段时期,韩通参与了许多重要军事行动,最终凭借着其出色的战功获得了刘承祐的高度信任。尽管如此,韩通并未甘于只做一名将军,他心中总是怀有更大的抱负,并在一系列的政治变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郭威的起义过程中,韩通也曾参与其中,帮助其稳固政权。因此,当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时,韩通的反抗意图并不让人惊讶,毕竟他早已有过类似的经验和动机。
二
显德二年(955年)正月,柴荣考虑到深冀两州的堤防不足,怕难以有效抵挡契丹骑兵的进攻,于是命令韩通与王彦超共同带领兵力加固堤防,为防备北方敌军的袭击做准备。半年后,柴荣又因战略需要派韩通出征,担任西南行营马步都虞侯,指挥对后蜀的征伐。在此过程中,韩通立下赫赫战功,受到了柴荣的重用和提拔,渐渐成为了后周军中的重要人物。他所获得的诸多职务,也为他在后来的兵变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显德三年(956年)时,朝廷再次对韩通的战功进行追认,改任他为忠武军节度使。显德五年(958年),随着后周征服淮南地区,韩通被任命为归德军节度使,这一系列的官职上升和战功的肯定,充分说明了郭威与柴荣对韩通的重视与信任。可以说,韩通在这段时间里所获得的荣誉和地位,为他后来决定起兵反抗赵匡胤积蓄了巨大的动机和理由。毕竟,赵匡胤当时的黄袍加身,正是借着模仿郭威的成功经验。
三
然而,正当赵匡胤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发动陈桥兵变之际,韩通并未选择坐视不理。当时,赵匡胤成功通过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继而立马回军开封,打破了朝廷的平衡。韩通得知消息后,紧急从内廷骑马赶出,准备集结自己的部队,来阻止赵匡胤的步伐。然而,令韩通未曾想到的是,王彦升早已先行一步,赶回京城,准备对这些可能的反抗势力进行打压。在赵匡胤发动兵变时,王彦升便立即采取了行动,将韩通斩杀于路上。为了防止后患,王彦升还将韩通的家族一并诛杀,彻底斩草除根。
赵匡胤对于王彦升的做法并不满意,毕竟他原本并未打算让兵变之事充满血腥。然而,王彦升虽违令行事,却毕竟在兵变中立下了重要功劳,因此,赵匡胤并未因此责罚他。相反,赵匡胤依然任命王彦升为恩州团练使、铁骑左厢都指挥使。尽管赵匡胤心中有所不悦,但他深知,在这一波革命性的政变中,每一个参与者都不可忽视,而王彦升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如此看来,陈桥兵变不仅仅是赵匡胤个人的成功,更是众多复杂因素交织的产物。韩通的反抗,虽未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但却深刻影响了后续的局势发展。而赵匡胤从一名皇帝的背叛者转变为新的政权掌控者,也让这一段历史留下了诸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