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一年(1885年)7月27日清晨,福州突降暴雨,晚清的重要大臣左宗棠在病痛中离世,享年74岁。消息传开,举国上下为之痛心疾首,民众纷纷表达对失去这位民族英雄的深切哀悼与不舍。
左宗棠临终时,依然心系国家。他写下了一封遗折,嘱托儿子在他去世后上报朝廷。遗折中,他表露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西域已初步安定,但东洋野心勃勃,欧洲列强则在四周虎视眈眈。若不早作应对,未来必定更加困难。若有纰漏,国家将愈加虚弱,恢复也将愈加艰难。请皇上、皇太后尽早采取行动,推行铁路、矿务等建设,确保国家强盛。我虽临终,依然心系国家,愿皇上日益勤政,广纳贤言,节约开支,聚焦国防。”在他的遗折中,情深意切,依然是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当慈禧太后看到这封遗折时,悲痛万分,眼泪涟涟。她给予了左宗棠极高的待遇,追赠他为太子太傅,按大学士待遇赐予抚恤金,并赐予“文襄”谥号,将他列入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在他出生地湖南及其它立功的省份建立专祠,同时决定将其事迹立传国史馆。
谈及晚清历史,任何了解这一段历史的读者,都会由衷地向左宗棠致敬。若没有左宗棠坚持收复新疆的决心和力量,国家的命运将会面临严峻挑战。1865年,阿古柏带领浩罕可汗的军队侵入新疆,并在当地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形势极其严峻。同时,沙俄与英国对新疆虎视眈眈,意图分裂这一重要领土。在这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大清政府内部爆发了“海防派”与“塞防派”之间的激烈争论。李鸿章领导的海防派认为,既然新疆地势荒凉、资源匮乏,收复新疆不值得冒险。左宗棠则坚决反对这一观点,他强烈主张将海防与塞防并重,认为新疆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还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他提到:“天山南北的土地,肥沃而广袤,水果丰盛、牛羊成群,矿产资源更是丰富。哪里有‘土地瘠薄’的说法?这才是华夏的宝库!”他还强调:“中国的强盛,从西北开始,西部安定,方能保障全局稳定。”
在左宗棠不懈的努力下,他最终获得了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支持。1875年5月,64岁的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全面负责新疆的军务。在他的领导下,兵员和资源迅速集结,左宗棠更是将自己的棺材带入前线,以此向全军宣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最终,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为国家保住了西部的安宁。从此,“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成为流传百世的名言。左宗棠去世后,盛大的葬礼结束后,他的灵柩被送回故乡湖南安葬。
左宗棠的墓地位于长沙雨花区的跳马镇白竹村,经过多次修缮和修复。上世纪70年代,墓地曾遭到严重破坏,一伙不明身份者竟然用炸药将墓地炸开,甚至开棺暴尸,这一行为令人发指,极尽侮辱之能事。远在新疆的开国上将王震得知这一消息后,愤慨万分,立刻下令重修墓地,表达对英雄的敬意。
1986年,经过重建,左宗棠的墓地终于焕然一新。墓地前立有两根华表,刻有16个字的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这不仅彰显了左宗棠为收复新疆所作的伟大贡献,也表达了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崇高敬意。
资料显示,左宗棠的墓地曾占地10亩,曾有石碑、石马、石象等物,显示出清朝对这位英雄的极高尊崇。然而,今天的墓地相对简朴。1996年,左宗棠的墓地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他安葬以来,墓地一直由守墓人看守。黄志清是左宗棠的第四代守墓人,他的家族已经连续138年自愿守护这座墓地。每当游客询问守墓原因时,黄志清总是严肃回答:“左大人是收复新疆、抗击外侮的功臣,作为家族成员,能为他做点小事,这是一种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