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对我国辽东半岛的关注,早在沙俄时期便已有迹象,只是由于距离遥远,沙俄一度未能找到适当的时机来实施其计划。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具有侵略性的日本提出要求清廷将辽东半岛割让给他们。辽东一旦割让,京畿地区的安全便会遭受威胁,因此,清朝在面对这一要求时犹豫不决。
然而,在关键时刻,沙俄联合德国和法国施加压力,迫使日本仅能获得3000万两的赎辽费,而无法割取辽东半岛。当时,日本刚刚战胜清朝,精疲力尽,无法与强大的沙俄及其他两国抗衡,且日本国库已空,急需资金,只好同意这一安排。此时,日本和清朝都认为沙俄的介入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完全未曾料到后来的局势发展。毕竟辽东半岛离沙俄的领土太远,沙俄何曾想到会有今天的局面?
不可否认的是,沙俄在这一过程中对清朝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善意,不仅帮助清朝保住了辽东半岛,还承诺低息贷款,助其偿还债务。慈禧太后为此感激不已,李鸿章也因沙俄的帮助而成为坚定的亲俄派支持者。朝廷内亲俄派占据主导地位,甚至连被割让的151万平方公里土地都被遗忘。时局变得似乎更加有利于俄国,然而,1896年,沙俄的真正意图开始显露。
189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借加冕之际,邀请李鸿章访问俄罗斯,并在此期间签署了《中俄密约》。这份秘密协议使沙俄得以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连接赤塔与海参崴。显然,这是一项出卖主权的协议,毕竟哪一个国家会允许外力在自己领土上修铁路?然而,李鸿章在当时对俄国的依赖使他毫不犹豫地签署了协议。这一举措标志着沙俄正式进驻东北,成功为后来的辽东半岛争夺铺平了道路。
1897年,沙俄进一步展开布局,尼古拉二世与德国的威廉二世商议联合行动,共同侵占辽东半岛。威廉二世一直觊觎山东,沙俄则选择将辽东半岛作为交换条件,达成了双方的秘密协议。1897年11月,德军占领了胶州湾,而沙俄海军则在12月占领了辽东半岛。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清朝派遣使者询问,沙俄则辩称,他们占领辽东半岛只是为了防范日本,并承诺在德国撤离后会随即撤军。
然而,到了1898年3月,沙俄通过施压迫使清朝签署了《旅大租地条约》,强行租借了旅顺口。日本得知这一消息后大为震惊。沙俄将其海军基地从海参崴迁至旅顺口,这一战略意义重大。旅顺口的天然不冻港相比海参崴更为适宜驻军,而且位于清朝的京畿地区,沙俄掌控此地,便可随时威胁清朝的心脏地带,进而有了进一步扩张的潜力。
然而,要彻底控制旅顺口并与俄国本土连接,沙俄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水路不畅通,沙俄的海军必须穿越对马海峡,而日本当时已控制半岛,水路危险重重。若绕道太平洋,再绕回东海,则行程更加艰难。与此同时,沙俄的陆路也存在问题,由于当时沙俄并未完全占领东北,距离旅顺口尚有相当远的距离。
因此,沙俄决定从两条路线同时发力,一方面扶持半岛上的势力,图谋与日本争夺半岛控制权,另一方面计划将铁路修建至旅顺口,利用铁路进行远程控制。这些战略安排早在1896年《中俄密约》时便已被酝酿。然而,沙俄依然担忧在未完全占领东北之前,投资旅顺口的风险过大。因此,沙俄希望能够在彻底占领东北后,再对旅顺口进行大量投资。
1900年,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沙俄终于抓住机会,派遣17万兵力占领了东北8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掌控了东北的沙俄开始稳步推进其在东北的战略,然而,随着沙俄在半岛的不断扩张,日本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日本多次向沙俄施压,要求其停止对半岛的侵略。然而,沙俄毫不理会,认为打击亚洲国家不费吹灰之力。
最终,1904年,日本与英国结成同盟,并在经济上得到美国的支持,发起了日俄战争。沙俄在战争中惨败,不仅损失了大量海军力量,还不得不全线撤出东北,只保留了中东铁路的经营权。这场战争让沙俄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丧失了对东北的控制,旅顺口的海军基地也被日本接管,沙俄的东北战略彻底破产。
更为悲惨的是,沙俄在一战中投入了大量兵力,国内矛盾激化,最终在1917年崩溃。苏俄和后来的苏联崛起,但在初期依然不敢与日本发生冲突。日本更是在1920至1922年间在远东驻军,几乎摧毁了苏联的力量。直到二战临近尾声,1945年2月,苏联通过雅尔塔会议提出出兵东北的条件,从而重新获得了对中东铁路的控制权,并最终在1945年8月9日出兵,占领了关东军的阵地,完成了沙俄未能实现的目标。
1952年12月31日,苏联归还了中东铁路的控制权,1955年又归还了旅顺口。为何苏联要放弃这些曾经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这可能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苏联的内外政策密切相关。然而,无论如何,时隔半个世纪,旅顺口终于在1955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经历了无数波折,最终恢复了它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