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成立了包括1纵和6纵在内的多个野战纵队。1纵和6纵都是资历深厚的部队,其中1纵的1师源自红三军团,而6纵的16师则由红一军团发展而来。
如果追溯到16师的历史,它最初是叶挺独立团的发展成果,曾参与过南昌起义,并在井冈山的斗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在抗日战争时期,它由八路军编入了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旅长为彭明治,政委为郭成柱,副旅长为王东保。抗战胜利后,这支部队挺进东北,1师和7旅由林总亲自指挥,参加了如秀水河子战斗和四平保卫战等多次重要战役。特别是在四平保卫战后,彭明治因病被迫回到后方休养,7旅也进入了暂时的休整阶段。随后,在组建6纵时,7旅被改编为16师。
尽管按理说,师长的职位应该由彭明治担任,但由于他无法立即返回前线,副师长王东保暂时代理了师长的职责,并开始了断续的代理工作。在参与德惠攻坚战时,由于这是16师第一次参与大规模城市攻坚战,其表现显得尤为突出。在这次战斗中,16师和独立第二师成功突入敌方城市,其中16师突入了五个营,而18师则仅攻入了两个营。若不是敌人迅速增援,德惠城的敌军可能就会被全歼。此后,16师还参与了夏季攻势,并在三战四平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他们是后期参战的部队,但在战斗中及时调整了作战部署,决策也表现得非常灵活。
夏季攻势结束后,16师进行了休整。上级将1纵副司令兼1师师长梁兴初调任为16师的师长,而王东保则回归副师长职务。梁兴初是一位战术能力极强的指挥官,他在1纵时多次获得总部的嘉奖,尤其是在三下江南的三次战斗中,便有两次因出色表现而受到总部通令表扬。上级调动梁兴初担任16师师长,而非直接让王东保升任,显然是因为对16师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在梁兴初的领导下,继承并发扬过去的辉煌战绩。毕竟,16师曾是梁兴初的部队,而王东保虽然经验丰富,担任过团长、副旅长、副师长,但其资历和背景与梁兴初相比,还略显不足。
在部队休整期间,纵队司令和政委亲自前来进行军事和思想作风的整顿,组织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次整顿大大提升了16师的领导作风。尽管梁兴初正式接管了16师,但事实上,由于三战四平后部队进入了休整期,梁兴初并未参与太多实际战斗。休整后,部队原本准备投入秋季攻势,但随着10纵的成立,梁兴初被调走,16师的师长职位再次空缺,王东保继续担任代理师长,参与了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
在这些战斗中,16师的表现相较于其他一流主力部队如1师、5师等略显平淡。尽管也有一些胜利,但总体表现并不算十分突出。而在这一过程中,擅长攻坚的17师逐渐赶超16师,成为6纵中最为强大的主力部队。
1948年冬季攻势结束后,上级调任了1师副司令李作鹏担任16师师长,而王东保继续担任副师长。在辽沈战役中,除了17师参与了锦州攻坚战,其他主力部队则负责防守沈阳方向,并未直接参与攻城与阻击战。直到辽西会战,16师才开始发挥作用。
在天津攻坚战中,6纵的17师承担了攻城任务,而16师则驻守在通县。平津战役结束后,部队南下中南参与作战,四野组织了兵团,洪学智、赖传珠晋升为副司令和政委,43军军长改为李作鹏,政委则由张明池担任。16师被改编为127师,师长的位置自然归王东保。自1946年8月纵队组建以来,王东保一直代理师长,虽多次独立带队打过不少战役,但一直未能转正。如今,他终于正式担任16师的师长。
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王东保指挥了一个加强团渡海作战,与40军协同成功登陆,为解放海南岛立下了赫赫战功。王东保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将,参与了多次关键战役,战绩辉煌。然而,在四野中,他的名气并不算大,许多外界人士对他并不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