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昨日撰写了《1946年,毛主席给刘邓等下达作战令,电文如诗:秋高水落,歼敌时机》一文,详细阐述了1946年8月下旬刘伯承巧妙的战略部署与精心的战术设计。他指挥的定陶战役,将蒋介石的一支中央系整编师一举歼灭,打得蒋介石气得心脏不适,胃口不佳,甚至出现了夜不能寐的状况。愤怒的蒋介石撤去了刘峙的郑州绥署主任职务,并任命顾祝同接任此职务。
顾祝同,作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早年在老覃的一篇文章《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原是刘伯承麾下一兵,抗战时造奇祸遗臭万年》中,曾被详尽描述。顾祝同与陈诚、刘峙、蒋鼎文、卫立煌并列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其中,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荣誉称号:“忠将”“干将”“福将”“飞将”“虎将”。从这些名号来看,只有被称为“虎将”的卫立煌真正具备较强的军事能力,而其他几位的军事素养相对较为平庸。
为什么这些军事能力较弱的人能获得蒋介石的青睐和重用?这就得归结于蒋介石的用人原则:“宁用不会打仗的,也不用不听话的”。这五人无一例外,都十分听从蒋介石的指挥,完全符合蒋介石对下属的要求。尤其是顾祝同,他对蒋介石的忠诚可谓远超其他四位将领。甚至在蒋介石临终时,特地任命顾祝同为“顾命大臣”,叮嘱他要继续辅佐蒋经国。
顾祝同的早期经历颇具趣味。他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时,曾与同乡韩德勤是同班同学。1922年,刘伯承领导的川军大获全胜,韩德勤被俘并深受刘伯承的勇猛所折服,决心留在刘伯承麾下,并还把自己的好友顾祝同推荐了过来。然而,随着时局变动,顾祝同和韩德勤最终选择离开川军,前往广州发展。这样一来,顾祝同和刘伯承的早期渊源也成了往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刘伯承在定陶战役中活捉了国民党整编第3师的师长赵锡田,而赵锡田正是顾祝同的外甥和连襟。这让顾祝同对刘伯承心生愤恨,急切想要复仇。在这种情形下,顾祝同急忙接替了刘峙的郑州绥署主任职务,立即着手组建陆军总司令部的前进指挥所,并宣称要将陇海线以南的共军彻底消灭,并将以北的共军驱逐至北方。
顾祝同的气焰自然得益于他手中掌握的强大兵力。第5军、整编第11师、整编第88师、整编第85师等多支精锐部队,都为他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第5军和整编第11师更是蒋介石手中的“主力军”,其战力强大,可以与美械装备的军队相抗衡。
1946年3月,蒋介石开始对国民党军队进行大规模整编,原有的89个步兵军和239个步兵师被整编为30个军、90个师。这一整编行动不仅是为了提升国民党的战斗力,也与当时国共谈判的进程息息相关。蒋介石借此重新构建了自己的军队,以便能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局势。
顾祝同有着美械装备的第5军和整编第11师,这使得他充满信心,展开了猛烈的攻势。他迅速发动了进攻,力图消灭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共军。而毛主席则明确指示刘伯承和邓小平,要谨慎应对这些美械装备的敌军。他要求通过小部队和民兵的多方阻击,消耗敌军的弹药,并伺机出击,给敌军以致命打击。
刘伯承当年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赢得了“军神”的美誉。抗战期间,他屡次以巧妙的战术和高超的指挥能力击败敌人,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尤其是在抗战胜利后的几次反击中,他指挥的部队屡次歼灭国民党军队的重要师团,使得敌人不得不承认他的军事实力。
1946年春,国民党与中共、美国三方的代表在新乡展开了谈判,而刘伯承也参加了会议。在谈判过程中,刘伯承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的军队在太平洋战场的表现并不如人意,而中共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仍然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足以说明中共军队的实力不容小觑。
在巨野战役中,顾祝同的第5军和整编第11师势头强劲,但刘伯承通过巧妙的部署,将敌军诱入深处,并展开了猛烈反击。虽然我方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但这场战役的结果,仍然显示了刘伯承在指挥和战略部署上的非凡能力。
这场激烈的战斗也让敌方指挥官胡琏深受震动。胡琏在战斗中感受到共产党的军队战斗力的强大,之后,他变得更加谨慎和狡诈。战后,胡琏对指挥官邱清泉提出了严厉的指责,认为他没有及时提供援助。然而,邱清泉则反驳道,胡琏在战斗中完全缺乏胆略,总是依赖别人的支援。
最终,巨野战役虽然没有彻底分出胜负,但对于刘伯承和邓小平而言,这场战役还是带来了重要的经验教训。他们在总结报告中,明确指出此次战斗的不足,并为未来的战斗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