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延安颂》的创作者莫耶是备受敬重的红色才女,她的丈夫是开国上将李克农的外甥。建国后,莫耶曾担任《甘肃日报》副总编辑和甘肃省文联副主席,享有正厅级待遇。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才女曾经与军统特务沈醉有过一段感情。沈醉一生中始终对莫耶念念不忘,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仍然不时地向女儿沈美娟讲述他们的往事,回忆录中更是深情地写道:“在我内心最深处始终铭刻着她那可爱的身影。”
那么,莫耶和沈醉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的爱情为何未能开花结果?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他们之间的故事。
莫耶与沈醉的感情故事
1934年,16岁的莫耶前往上海,并在那里与沈醉邂逅(两人均使用化名,莫耶的化名为白云,沈醉的化名为陈仓)。
此时的莫耶,已是位才情出众、容貌俊美的新时代女性。从六岁能作诗,到七岁能写文章,她不仅博览群书,还接受了开明教育,极为与传统女性形象不同。她的独立与自信,也与当时许多女性相去甚远。
沈醉当时则隐瞒了自己是上海法租界情报组组长的身份。由于这一身份带有某种不光彩的背景,他自称为湖南湘光通讯社驻沪办事处的记者。身为记者的他,外形英俊,机智幽默,自然吸引了不少女性的关注。
两人都秉持着开明思想,并未按传统礼法拘泥于世俗眼光。很快,他们便在这座繁华城市中发展成了一对如胶似漆的热恋情侣。与现代的恋人不同,他们并没有经过漫长的“暧昧期”,而是直接投入到了这段感情之中。一起看话剧、谈文学、讨论诗词,他们认为彼此便是注定的那一半。
然而,爱情的路并非一帆风顺。沈醉的母亲以及他的上司成了他们感情的最大阻碍。沈醉年幼时便失去了父亲,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一直对他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沈醉从心底尊敬并听从母亲的意见。
沈醉的母亲虽然曾经参与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但其内心深处仍带有浓重的封建观念。她认为女性应当待在家中相夫教子,而不应在外界张扬。这让沈醉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为了打消儿子的念头,沈母曾威胁道:“你不能娶那样的女人!她那身打扮,洋洋得意,笑得毫无顾忌,怎么看像是个传统的女子?如果你娶了她,我将永远不再踏入你家门!”
沈醉虽有新思想,但在母亲的强烈反对下,逐渐对这段感情心生犹豫。与此同时,莫耶对沈醉的爱意始终未减,她并未意识到沈醉所面临的压力。她依然无怨无悔地照顾着沈醉,尤其在他受伤时,莫耶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了护理工作中,特别是沈醉左眼严重受伤,几乎完全失明。莫耶始终陪伴在他身边,这份关怀深深打动了沈醉。
尽管沈醉的母亲再次反对,沈醉依然和莫耶同居,并有了孩子。沈醉试图通过孩子让母亲接受这段关系,但不仅母亲坚决反对,他在军统局的上司戴笠也反感沈醉和莫耶的交往。
戴笠作为军统局局长,一直对沈醉有着极高的评价,将他视为心腹大将。当得知沈醉与莫耶的关系后,开始对莫耶进行调查,最终得出结论:莫耶的思想过于激进,左倾明显,且交友圈多为进步文艺人士,政治立场可疑。
在如此多方面的压力下,沈醉向莫耶提出了要求:希望她放弃自己的进步思想,回到家中过着相夫教子的传统生活。莫耶拒绝了这一提议,坚信自己的理念无法妥协,并且劝说沈醉与她一同前往延安。
沈醉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是放弃母亲的期望与上司的支持,追随莫耶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另一方面是与莫耶分手,留在军统,选择一位符合母亲期待的传统女性。最终,沈醉选择了留在军统,辜负了莫耶的深情,而莫耶也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沈醉,孤身前往延安,带着他们的孩子。孩子最后由朋友照顾,直至1949年,前往台湾,之后两人再无联系。
分开后的不同命运
这段感情的分手让沈醉痛苦不已,之后他曾多次试图与莫耶联系,并希望她回到自己身边。然而,莫耶始终心如磐石,坚定不移地支持着自己的信仰,她离开上海去延安的决定,显示出她的坚定决心。
沈醉多次秘密写信给莫耶,但每次信件都被莫耶的姐夫余乐醒发现,并严厉阻止。因为沈醉的真实身份是军统局的高层人员,任何与莫耶的联系都可能为他带来政治风险,甚至可能危及到他的前途。因此,沈醉只能无奈地中断与莫耶的联系,最终两人各自走向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在延安,莫耶继续她的文学创作,创作出了影响深远的红色文学作品,《延安颂》便是其中之一。她还与李克农的外甥方唯若结为夫妻,过上了安稳的红色夫妻生活。
而沈醉则在军统的职位上不断升迁,在戴笠的提拔下逐步走向权力的中心。期间,他与美丽的粟燕萍产生了感情,但这段感情并未能走到最后。建国后,沈醉在香港的粟燕萍另嫁他人。沈醉的感情经历愈发复杂,但始终未能释怀莫耶。尽管他娶了护士杜雪洁,并且带着对莫耶的深情,但他在内心依然无法忘记莫耶。甚至在回忆录中,他曾伤感地写道:“40多年前的知心人,却未能再见一面。每当想起上海分别的那一幕,泪水不禁涌上眼眶……”
莫耶在与沈醉分开后的岁月里,始终未得知沈醉的真正身份,直到去世,她对沈醉依然记得的是那个阳光干练的小记者,而并未知晓他就是陈仓,那个曾与她深情相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