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如今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其国际地位日益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正视中国的发展与成就,然而,仍有一些国家的人士对中国现状抱有偏见,停留在上世纪的刻板印象中。
特别是在韩国,人们对中国的偏见似乎十分根深蒂固。尽管时代在变化,国际格局在调整,部分韩国人却犹如被锁在一个没有时间概念的空间里,执意看不起这个与他们“昔日印象”截然不同的国家。但随着中国新形象在韩国的传播与普及,越来越多的韩国人逐渐意识到,他们曾经的观点实在是狭隘。从他们的视角来看,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可怕未来”的强国。
这场观念变革的背后,得益于金兰都的一系列努力。金兰都是首尔大学的一位教授,智慧超群的他在政治、商业等领域都担任过重要顾问,与韩国的总统办公室和三星等巨头保持紧密联系。作为年轻人心目中的精神偶像,他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为韩国人矫正了对中国的固有偏见。
在韩国广受欢迎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全面介绍了当今迅猛发展的中国,并首次激发了韩国人民对中国的浓厚兴趣。在这种背景下,韩国又制作了第二部纪录片《明见万里》,金兰都作为首位嘉宾参与其中。在节目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作为游客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极大地冲击了那些对中国了解不深的观众。
金兰都在2015年首次踏足中国,他计划用两周的时间游览北京、上海和广州。刚下飞机,他便被中国现代化的氛围深深震撼了,完全颠覆了他对“老城区”的传统印象。然而,对于一个城市或国家的先进程度,仅凭表面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关注生活的方方面面。初来乍到的金兰都,首先想要找个落脚点,于是决定叫一辆出租车。
他在机场等候了许久,都未能叫到一辆愿意接他的车,即便车上都是空位。他不禁感到愤怒,直接拦下一辆出租车,质问司机为何拒绝载他。司机解释自己必须遵循手机约车的规则,这让金兰都恍然大悟:原来在中国,出行必须在线预约。他在司机的帮助下下载了相关的应用,才顺利搭上了车。
此后,金兰都切身体会到了线上打车的方便性,只需在出发前预约,无需像以前那样在马路边焦急等候。在中国,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韩国人对此却鲜有耳闻。让金兰都印象更为深刻的是,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无现金社会”。他在外汇兑换后将现金迅速存入银行卡,并通过“支付宝”等支付软件进行日常消费。每当需要付款,只需掏出手机扫码或出示付款码,甚至进行人脸识别便可轻松完成交易。这些在他看来平常的细节,在韩国却是他从未有过的体验。
金兰都还记得,他在逛街时走进了一家“无人超市”,店内通过识别个人信息入内,结账时仅需走过一道识别门,费用会自动扣除。这些科技带来的便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令人惊叹不已。与此同时,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令金兰都感到震撼。在他游历中国各地时,体验到的高铁速度快、经济实惠且运行稳定,令他深感佩服。进一步调查后,他了解到中国的高铁建设相当全面,不仅沿海城市享有高铁服务,中部和西部城市也纷纷开通了高铁,速度和票价都极具竞争力。
对韩国人而言,中国的铁路交通似乎仍停留在上世纪的绿皮火车形象——简陋的设施与拥挤的车厢。然而,金兰都所乘坐的高铁则是全球领先的现代化交通工具,给予他的干扰与认知更新。金兰都意识到中国商业的繁荣与创新成就,自主品牌已占据市场优势。在商场中,他看到琳琅满目的中国品牌,其物美价廉的特点与往日依赖进口的情况完全不同。
例如,金兰都原以为中国的手机市场主要由三星和苹果垄断,三星甚至占据20%以上的份额,但现在已被如小米、华为、vivo、OPPO等品牌所取代,三星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渐缩水。他受邀参加了几场手机新品发布会,新款手机在性能、外观及定价上均更具竞争力,导致三星显得略显落后。每当金兰都与他人分享在中国的见闻,不少观众都面露惊讶之色,显然不敢相信这些事实。
在韩国人心中,中国依然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落后印象。即便如此,金兰都却指出,实际上中国的粮食已实现自给自足,人民消费肉类和水果的能力显著提升,能够享受到各类美食。尤其是那些在场的韩国高校学生,尽管他们是知识分子,具备高学历,但依然对中国存有偏见。虽然他们中有中国留学生,但互相接触并不多。
在他们的印象里,中国留学生似乎都生活得很艰难,不仅要学习,还需兼顾打工,节衣缩食以期在韩国过上好日子。然而,或许他们想得太过悲观。实际上,能够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经济条件并不差,他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此外,金兰都在访谈中获知,中国学生的未来愿景并不都是留在韩国,大多数人期待回国发展,因为国内的企业能够提供更好的机会与待遇,还有一部分人希望前往美国的科技巨头如苹果、谷歌、微软等公司工作。
金兰都感到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中国学生提到希望留在韩国,尤其是在三星或LG等企业工作。用他的话来说,那就像“他们根本没有把韩国放在眼里”。在韩国还有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三明治理论”,形象地将中日韩三国比作一个三明治,韩国被视作中间层,而日本则是他们所希望赶超的对象,而中国则被认为是最底层,远远无法追上韩国。
这种讽刺而荒谬的理论在韩国社会中很常见,但这实际上反映出一种根深蒂固的傲慢与偏见,这种态度源自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他们往往忽略了过去五十年来,中国早已悄然超越,把韩国甩在了身后。当韩国人民陶醉于自身的成就时,中国则在默默耕耘,稳步向前。回顾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GDP只有316亿美元,而同年韩国的GDP仅为13亿美元,实际上仅占中国GDP的4%左右。
自1966年韩国获得美国援助后,其经济迅速腾飞,到1994年达到中国GDP的76%。在此期间,尽管韩国的人口和国土面积远小于中国,他们却形成了对中国经济实力的错误认知,误认为只要韩国再大些,便能超越中国,更别说是日本与美国了。结果产生了韩国在与中国的对比中,混淆了事实,深陷优越感之中。
然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各项政策刚刚展开,不能与经过几十年黄金时代的韩国相比较,这也让韩国在对中国的态度上充满了轻蔑。但短短二十年间,中国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世界接轨后,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十几亿人口的消费需求推动着与世界的紧密互动。
进入新世纪之后,仅仅十几年,中国便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三明治中上层的角色在面对中国这顿“满汉全席”时,显得格外无力。此时,中国的目标已然锁定美国,而韩国则仍旧沉浸在自我设定的世界中,既无人唤醒,又不愿清醒。中国人则对他们的自大与傲慢并不在意,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随着韩国家庭逐渐意识到与中国的差距,他们终于恍若懂得一些道理。然而,无法接受现实的他们,在金兰都教授详尽讲述中国发展的诸多事实时,仍努力掩耳盗铃,像鸵鸟一样将头埋入沙土之中,试图把中国的成就压回20世纪,他们以为中国现状的背后是偶然,却忽略了无数年付出的努力与心血。
中国今日的成就凝聚的不仅是艰辛的付出,更是整体国情的日益成熟与各个行业的蓬勃发展。例如,20世纪末,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地铁的建设成为大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早期,缺少地铁的城市面临交通拥堵与环境恶化的困扰,而建设地铁的核心工具——盾构机,正是关键所在。盾构机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广泛应用于地铁、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然而中国在这一领域却因技术和人才受限,无法自主研发。
在无奈之下,中国只能依赖进口西方国家的盾构机,而这些盾构机价格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常伴随着苛刻附加条件。1997年,中国从德国购买的两台盾构机报价高达7亿元,1999年广州订购的普通零件更换费也达到300万元。高昂的采购成本让中国的基础建设处于被动状态。
随着需求不断上升,中国的多座大城市开始着手建设地铁。若继续进口盾构机,造价无疑将过于沉重,且西方国家随时可能限制中国的机电建设。于是,中国团队明确决心,要自主研发盾构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经过无数次实验与改进,终于在2004年生产出首台国产盾构机。自2009年起,中国的自主研发盾构机不仅满足国内需求,更开始进入国际市场,质量与欧美同类产品旗鼓相当,但价格却相对更具优势。
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逆袭表明,自主创新的关键所在,逐渐占据了90%以上的全球盾构机市场。此外,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未曾忘记帮助他国。曾被西方垄断的盾构机市场,随着中国的进入,整体价格下降超过40%,展现了中国的高风亮节与合作精神。
在数控机床的研发方面也是如此。21世纪初,中国意图从西方引进两台设备,但西方开出的苛刻条件,让中国企业深感不可接受。随即,中国科技工作者便全力以赴建立起研发队伍,寻求自主生产数控机床的突破。尤其是在美方的技术封锁与打压下,中国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凭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数十年的积累,中国最终成功研发出五轴数控机床,突破了外国的技术限制。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发展,正是在重重困难中寻求突破与飞跃,最终实现自主化发展。而中国也始终不忘回馈世界,积极分享自己的发展成果,带动合作国家一起前行。当韩方认识到这些事实时,他们再也无法反对。即使他们有些迟钝,但总归明白了中国为何能够超越他们,甚至对他们的态度越来越淡漠。
如今,韩国人对中国的评价是“中国有着可怕的未来”。这一观点来源于他们意识到中国的“90后”已然成为全球最具创新力和热情的一代。他们正值青春年华,有的继续深造,有的则在各个行业展现才华。从90后起,“梦想”和“奋斗”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敢于迎接挑战和困难。
不过,韩国人所见的仅是中国图景的一小部分。无论是90后还是更年轻的一代00后,甚至是80后、70后等,每一代中国人都肩负着各自的使命与担当。如果没有前人辛勤付出的努力与牺牲,90后也无法在如今的舞台上实现自我价值。站在90后等数代人肩膀上的00后与10后,未来才会更有底气展示他们的创造力,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从这个广阔的视角来看,韩国人认为中国拥有“可怕未来”的观念并不意外。在中国发生的种种事实,实实在在地印证了这一论断。如今,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崭露头角,其所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接纳与追随;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塑造了自身的奇迹,也推动了友好国家的共同进步,为打破零和博弈注入了新鲜活力;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大,来自中国的语言、服饰、节日及文化特色产品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与认可。
近年来,新冠疫情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各国的内外部格局。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种种困境的同时,中国却依然稳中向好,犹如一根中流砥柱,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向前而去。中韩两国间的合作关系也不断加深,韩国的成就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与帮助。如果韩国继续沉醉于自我陶醉之中,必将自食苦果。而一旦他们意识到中国强大的潜力,就应当谦逊行事,以便寻求更多的合作与共赢。
因为,真正强大的民族不会因自身的优势而自满,而是能在胸怀壮志、艰苦奋斗的过程中迎接更大的挑战。只要具备这样的心态,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终将迎来重生。而这一天,正是中华儿女共同期待并为之不懈奋斗的美好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