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请您点击“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后续讨论与分享,也能让您在下次访问时继续阅读相关的文章。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在1945年东京审判中,时任日本首相的东条英机,在为自己及其他日本战犯辩护时竟然大言不惭地说:“杀戮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中国人不反抗,就不会发生屠杀。”这一荒唐的言论不仅毫无反省自己的侵略行为,反而倒打一耙,把责任推给了被侵略的国家。显而易见,这种极端的思想正是日本近现代历史上某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的体现,至今仍有人抱有类似观点。那么,这种思想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从日本近代化的历史起点讲起。
19世纪中叶,日本仍由德川幕府统治,而这一时期的日本,历史上被称为“江户时代”,其名称来源于当时的政治中心——江户城。尽管名义上日本的最高统治者是天皇,但天皇并未真正掌握实权。实际的政权掌控者是德川家族的“幕府将军”,而在幕府将军的统治下,日本被分割成多个藩国,由各个“大名”统治。乍看之下,江户时代的局势似乎与之前的“战国时代”相似,然而两者本质上是不同的。
在江户时代,大名的权力相对较小,所有藩国实际上都依附于德川幕府,而德川幕府对这些藩国的控制力非常强,甚至能决定藩国内部的继承问题。换句话说,江户时代的日本政权核心依然牢牢掌握在德川幕府手中。
此时,西方殖民势力已经进入东亚,开始传播基督教和西方的现代思想。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德川家实施了类似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禁止外来影响。然而,1853年,局势发生了剧变。美国海军将领佩里率领的铁甲舰驶入日本港口,虽然没有开火,但这强大且具有震慑力的军舰给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铁甲舰常常是黑色的,日方称之为“黑船”,这一事件被称为“黑船来航”。
黑船来航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在此之前,日本长期自视为世界上的“第二大国”,位于中国之下,许多人甚至把日本视作“小中华”。然而,这次接触让日本人意识到,世界上还有比中国更强大的国家,甚至比中国还要强大。与此同时,鸦片战争的消息也传到了日本。中国的大清朝在西方列强面前屡屡败北,这让日本人开始深思,如果中国都无法抵抗西方的入侵,那日本又凭什么能与西方对抗呢?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在美国强大的威胁下被迫与西方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并接受了一系列的、不平等的条约,这让日本处于沦为殖民地的危险境地。
在此之前,日本在与中国的关系中一直自视为依附者,几次试图插手中国事务也都遭到中原王朝的反击,因此对中国始终心存敬畏。然而,面对西方列强,日本逐渐意识到这些“南蛮”不仅拥有更先进的科技和军事力量,还能轻松击败曾被认为是世界霸主的清朝。此时,日本社会的思想开始从以中国为榜样,转向了向西方学习。
日本对清朝的态度逐渐变得轻蔑,认为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却无力发展,最终被西方列强击败。而与此同时,日本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威胁时,为了自保开始广泛学习西方的技术与军事力量,逐渐形成了全社会普遍的共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无动于衷和迷醉于过去的幻想,这使得日本更加瞧不起这个腐朽的帝国。
在日本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德川幕府与各个藩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愈发激烈。许多藩国借助西方化的契机,试图挑战德川幕府的统治,渴望获得更大的权力。但面对德川幕府建立的强大政治体系和百余年的统治,这些藩国并不敢贸然挑战。于是,几股势力便开始重新推崇天皇,认为天皇是日本的真正统治者,德川幕府虽然名义上掌权,但从未真正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为了推翻德川的统治,一些藩国纷纷以“恢复天皇权力”为口号,号召“倒幕”。这些藩国的领袖们以长州和萨摩为代表,积极宣传推翻幕府、恢复天皇的主张。
在此背景下,德川幕府被迫采取行动,甚至主动举行了“大政奉还”,即将政权归还给天皇。但幕府并未真正放权,反而通过一系列手段将实际控制权继续把持在自己手中。然而,年仅20岁的明治天皇凭借出色的政治手腕,通过《王政复古大号令》,彻底恢复了天皇的权力,并要求德川家交出领土。
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戊辰战争”,倒幕派与幕府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倒幕派胜利,德川幕府被推翻,日本迎来了明治时代。此时,天皇的地位在社会思想中被不断强化,成为日本的新政治象征。在明治维新后,天皇的地位被正式提升为“万世一系”的统治者,虽然实际政治权力仍在旧藩国领导人手中,但天皇已不再是一个仅具名义的统治者。
随着天皇地位的不断上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的日本社会,在天皇崇拜的影响下,逐渐走向了军国主义和殖民扩张的道路。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的侵略扩张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逐步形成了以军事和经济为核心的强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