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当初选择顺从清廷削藩的命令,他是否能善终?如果他交出云南,清朝会是否给予宽容?这些问题不禁让人思索。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八年的叛乱终于走到了尽头。身患重病的吴三桂,身体渐显虚弱,精神已不再如昔,他的部队也早已丧失了往日的活力。当时,吴三桂躺在病榻上,几乎无法支撑身体,他艰难地下达最后命令:“死守昆明。”如果历史能够倒流,回到康熙十二年,当吴三桂第一次接到削藩诏令时,若他作出不同选择,历史是否就会走向另一个方向?
事实上,康熙帝早已暗中谋划削藩之事,这一计划在朝堂上未曾公开过,却早已有所预备。在康熙十二年,清廷发布了削藩诏令,意图削弱三藩的军政权力,以防止地方大臣在地方积重的势力。此时,吴三桂的心中波澜起伏,既有不甘心屈服于权威的反抗之心,也有深深的顾虑和不安。曾经是顺治帝亲授宝剑的忠臣,后来却投向南明的背叛者,他深知,若将云南交出,他便失去了自己的根基,便不再有立身之地。
康熙帝对吴三桂的态度复杂多变。他曾经对大学士明珠说:“吴三桂不会顺服。”明珠则认为,吴三桂最终反抗是必然的,康熙帝心中早有打算,“若他反抗,便把他孤立;三藩如果有所动静,就将削弱其中一环,孤立无援的吴三桂便无法成事。”明珠进一步分析道:“靖南王可喜年迈,内忧外患,难以再举动;耿精忠虽然占据福建,但始终心向朝廷。”因此,康熙帝决定实施分化政策,以迅速的手段削弱三藩的权力。
消息传到云南时,尚可喜立刻辞官回京,耿精忠也表示顺从。然而,吴三桂依然稳守云南,毫无退让之意。昆明府的灯火如豆,吴三桂坐在昏暗的书房内,和冯双礼、胡国柱商议对策。冯双礼直言,若云南交出,王爷必将失去庇护,甚至陷入绝境;胡国柱也同样意识到,削藩意味着清廷的夺权之举。在黑夜的沉默中,吴三桂的眼神定格在那柄象征着荣辱的宝剑上,那是他不屈的决心与耻辱的象征。
吴三桂最终下定决心,斩杀奉命前来的巡抚朱国治,展示他抗争到底的决心。与此同时,他密谋起义,号召部下集结起义军,以“复明”为口号,然而,这不过是为了掩盖真正的目的——保住云南的控制权。
然而,吴三桂的反叛注定是失败的。尽管表面上标榜“复明”之名,但百姓并未响应他,民心并未站在他这一边。清军迅速出击,且有熟知云南地形的汉族将领施琅、穆占、赵良栋等人参与南征。清军的反击速度极快,渐渐逼迫吴三桂陷入困境,后勤补给线日益艰难。吴三桂的部队在衡阳败北,只得退守云南,而曾经的平西王再也没有了翻盘的机会。
身患重病、形势日益严峻的吴三桂,紧握着仅存的希望,在绝望中度过了最后的时光。昆明的烛火整夜未熄,吴三桂的最后命令仍是“不退”。在这一命令中,吴三桂的眼中,写满了无奈和决绝。随着清军逐渐攻入云南,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虽被立为继承人,但他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在昆明城破时,吴世璠选择自尽,以免沦为俘虏。
随着昆明的失守,吴三桂的基业彻底崩溃,清朝掌控了云南,吴三桂的反叛也终结在了他孙子的死亡中。康熙的削藩计划彻底成功,南疆再无平西王。
如果吴三桂当初顺从削藩,交出云南,清廷是否会宽容待之?这仍然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康熙帝治国深思熟虑,但对有反心之人总保持警惕。也许,吴三桂若老实交出云南,能暂时获得清廷的宽容,但从长远来看,昔日的重权依旧是清廷心中的隐患,吴三桂也难以逃脱最终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