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有个大家都熟得不能再熟的顺口溜:“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在蜀国的五虎上将里头,赵云虽说没排第一,但在三国武将战力排名里,常常能排到第二,甚至比关羽和张飞还靠前。这就足以说明赵云战斗力超强,都快能和吕布相提并论了,大家也都特别认可和敬重他。
赵云这么厉害,按说刘备应该重用他才对,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刘备临终前,专门叮嘱:“子龙可不能重用!”这到底是为啥呢?咱得往深了琢磨琢磨,这里头其实藏着刘备的帝王权谋。
把时间拉回到建安十三年,刘备和曹操对峙,最后刘备输得一塌糊涂,只能带着队伍撤退。可他心里放不下城里的老百姓,怕曹军进城后老百姓遭殃。诸葛亮和其他将领都劝他别管老百姓了,赶紧跑,但刘备不听,非要带着老百姓一起走。可从当时的情况看,这么做太傻了。带着老百姓,行军速度慢得像蜗牛,一天就走十多里路,浪费了好多资源,曹军很快就追上来了,双方在长坂坡又打了起来。
在这场乱战里,刘备倒是成功跑了,可他还在襁褓里的儿子刘禅没人管了。按常理,这时候应该放弃刘禅保住刘备,可赵云没这么做。他在长坂坡上,一个人、一匹马,冲进曹军里,七进七出,硬是靠着一股子狠劲和坚定的决心,把刘禅救了出来。曹操看到赵云这么猛,起了爱才之心,下令曹军不许伤害赵云,只能活捉。这一仗让赵云名声大噪,刘备看到赵云为了救自己儿子伤痕累累,感动得不行,对赵云特别关心,都快把亲儿子刘禅给忘了。
经过这事儿,赵云不仅得到了刘备的信任,还成了蜀国的五虎上将之一。表面上看,赵云这么忠诚勇敢,又很早就跟着刘备打天下,应该被重用啊。可现实却不是这样,赵云虽然名义上是将军,但一点实权都没有,刘备甚至还对他有了防备之心。这到底是为啥呢?
这事儿得从关羽失荆州说起。关羽丢了荆州,还被东吴给杀了。刘备知道后气得暴跳如雷,决定亲自带着蜀国的精锐部队去攻打东吴。可东吴那边早有准备,派了陆逊来迎战。陆逊看刘备出征太着急,粮草也不够,就采用拖延战术,最后把蜀军打得大败,这就是有名的“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这一仗,蜀军粮草没了,装备也没了,士兵也死了好多。刘备也因为这场大败病倒了,之后身体就一直没好起来。
随着刘备身体越来越差,他知道自己可能撑不了多久了,就开始安排后事。他把诸葛亮、李严这些人叫到一起,商量刘禅继位的事儿。这时候,蜀国五虎上将就剩下赵云一个了,虽说赵云年纪大了,但还是特别英勇。按说刘备应该给赵云一些权力,可他和诸葛亮聊了老半天,最后却叮嘱诸葛亮:“子龙可不能重用!”这可太让人意外了,赵云为蜀国付出了那么多,几乎没犯过啥大错,最后却落得这个下场。这背后到底有啥深意呢?
刘备这么做,可不是因为他讨厌赵云,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权谋之计。首先,赵云是蜀国剩下的德高望重的老将,在军中的威望特别高。要是给他太多权力,其他将领和大臣肯定会有意见,心里也会不痛快。而且,赵云这人稳重谨慎,做事不够果断,也不擅长处理复杂的国家大事。所以,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他,很难保证蜀国政权的稳定。
另外,刘备这么做还和刘禅继位有关。他这么做,实际上是把军政大权交给了诸葛亮、李严这些人。短期内,这样能保证刘禅顺利继位,国家也不会出现权力真空。但从长远看,这种安排可能会让政权内部闹矛盾。刘备是想通过相互制衡的办法,不让权力太集中,保证各方利益平衡,避免有人抢权力。
刘备这么干,表面上看着有点冷酷,好像很矛盾,但仔细想想,其实挺高明的。他为了蜀国能长治久安,舍弃了自己的私人感情,做了这个艰难的决定。可惜啊,就算他考虑得这么周全,安排好了未来的权力结构,蜀国最后还是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