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凝视着眼前的儿子秦王李世民,旁边站着一脸严肃的尉迟敬德和裴寂等武将,他们的坚持和不容置疑的态度让他无可奈何。在众人的压力下,李渊终于下定决心,签署了这道敕令,将大唐的兵权交给了李世民节制。从这一刻起,李世民内心的压力得以释放,玄武门之变也在这一刻宣告了胜利。
在我们谈论玄武门之变时,往往聚焦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角色,但李世民真正的高明之处,却是他成功掌控了李渊这一关键环节。如果没有李世民的一步棋,玄武门之变很可能会以失败告终。
那么,作为皇帝的李渊,为什么没有采取直接调兵来镇压这场政变呢?许多人受到影视剧和小说的影响,认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因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企图除掉他,李世民才不得已自卫发起的政变。实际上,这种说法低估了李世民深思熟虑的战略眼光。事实上,玄武门之变并不是李世民被迫反击,而是他早有准备并主动出击。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得到了两个关键信息:一是太子和李元吉前往玄武门的准确时间,二是李渊在事变发生时的动向。这两项情报至关重要,而李世民却恰巧掌握了其中的关键细节。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太子手下负责记录时间的官员已经被李世民收买,这个职位虽然不显眼,但负责记录太子出行的时间表和路线。此外,李渊的妃子万贵妃,和太子李建成有着长期的敌对关系,按照“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她成为了李世民在宫中的眼线,使他能够掌握李建成和李渊的一举一动。
因此,李世民早在事变前就做好了准备,巧妙地策划了这场政治斗争。至于李建成和李元吉,他们早已打算除去李世民。李世民功勋卓著,威望高涨,早已足以与太子分庭抗礼,这是李建成难以容忍的事实。虽然李渊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表面上保持中立,但实际上他偏向太子李建成。否则,李渊也不会频繁将李世民身边的支持者清除,让李世民失去了与他们的直接联系。李世民手下能统领的军队,除了秦王府的800死士,几乎没有其他兵力。
然而,李渊和李建成都没有预料到的是,李世民不仅仅是在争夺权力的表象上做文章,他深知这场争斗的真正关键在于兵权。换句话说,谁能掌控李渊的兵权,谁就能在玄武门之变中获胜。
唐朝武德初年,长安城中的禁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守卫皇城北门,另一部分则负责守卫长安城南部。两支军队共有三万余人,装备精良,历经战斗,直接由李渊指挥。虽然太子李建成手下有一支2000人的长林军,但面对这些训练有素的禁军时,其兵力显得远远不够。因此,谁能控制禁军,谁就能占据最终的胜利。
在玄武门之变的那个夜晚,李世民带领70名精兵悄无声息地进入了玄武门。守将常何早已归顺李世民,北门的禁军并未将这支队伍视为威胁,甚至不敢阻拦他们。此时的李渊,正位于距离玄武门不远的海池船上,随时可以接收到战斗的动向。
很快,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抵达了玄武门外,虽然他们带来了2000多名护卫,但这些人并没有资格通过北门的禁军。因此,李建成和李元吉只能在玄武门外等待,无法利用人多的优势。李世民趁机发起攻击,在尉迟敬德的帮助下成功射杀了李元吉和李建成。太子的护卫听到城内的动静,急忙想要赶到玄武门来保护太子。然而,北门的禁军绝不允许他们进入,双方爆发激烈冲突。与此同时,南衙禁军迅速派兵赶往玄武门。
李渊得知消息后,急忙想要调兵镇压,可是当他尝试下令时,却发现自己的命令根本无法传达出去。李渊只能无奈地等待,直到李世民带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亲自出现在他面前,李渊才彻底意识到局势已无法挽回。此时,他无法调动兵力,而在他的众多儿子中,李世民显然是唯一能够掌控大局的。为了避免杀掉李世民会导致自己的江山丢失,李渊最终选择了接受现实。
这时,李世民通过一系列手段威逼利诱,最终逼迫李渊交出了决定政变成败的关键——兵权,从而完全掌控了局势。否则,李渊可能会因愤怒而加大清算力度。只有拿到兵权,李世民才能确保最终胜利。
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成为了太子,三个月后李渊主动退位,李世民顺利继位,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信源:《“玄武门之变”起因初探》——中国知网作者:王显非
《再论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中的态度》——中国知网作者:刘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