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李宗仁回到祖国后不久,偶然翻阅报纸时,他看到了有关40年代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让他惊愕不已。
在报纸上,李宗仁看到了一则令他震惊的消息,他立刻去找沈醉,向他询问:“听说蒋介石17年前曾让你暗杀我?” 他迫切地想知道,报纸上究竟写了些什么,蒋介石是否真有过暗杀他的计划?
回顾1948年底,蒋介石在得知辽沈战役的战果后怒不可遏。东北国民党军47万人被消灭,而解放军的损失却仅为6.9万人,惨烈的伤亡比例让蒋介石感到万分沮丧。
第二天,蒋介石接到了一个更为震惊的消息——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陈布雷自杀,并留下了遗书,内容中提到他近来目睹的种种刺激事件使得他精神崩溃。
接二连三的打击令蒋介石感到无比绝望,而最令他烦恼的则是李宗仁所代表的桂系力量日益壮大。在一番深思熟虑后,蒋介石决定采取果断措施,必须除掉李宗仁这个潜在威胁。
于是,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云南站站长沈醉接到了紧急命令,迅速赶到南京,并在当日下午与保密局局长毛人凤见面。毛人凤安排了任务:执行暗杀李宗仁的计划。
随后,沈醉被带到蒋介石面前,蒋介石最初与沈醉聊了一些家常,了解了沈的工作和家庭情况。然而,谈话很快转向了严肃的主题,蒋介石全盘托出计划,声称:“这事关党国安危,绝不能有丝毫泄密。”
或许许多人都会疑惑,蒋介石与李宗仁有着20多年的交情,为什么蒋介石会如此决心要下狠手呢?
这其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一原则,恰恰适用于蒋介石与李宗仁的关系。自1927年蒋介石成立南京政府以来,他的独裁政策激起了各方不满,桂系便是其中之一,这也成为两人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蒋介石的下野,恰恰是桂系强力“逼宫”的结果。尽管蒋介石“东山再起”并削弱了桂系的势力,但两者之间的对立已经无法弥合。
1930年,冯玉祥与阎锡山联合起来反抗蒋介石,桂系也加入了反蒋阵营。尽管反蒋联盟最终失败,但这段历史加深了蒋介石与桂系的矛盾。
到了1948年,国民党召开第二届国民代表大会,蒋介石依旧是总统候选人。然而,在副总统选举中,蒋介石对李宗仁并未明确表示支持。李宗仁误以为自己得到了蒋的支持,并成立了竞选事务委员会准备竞选副总统。然而,蒋介石最后将副总统的位置内定给了孙科,这让李宗仁大为失望。
尽管如此,李宗仁最终还是成功击败孙科,成为副总统。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背后对李宗仁给予了支持。
接到任务后的第二天,沈醉前往保密局,毛人凤与局长办公室主任潘其武及行动处处长叶翔之等人一起商讨暗杀计划。计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直接的暗杀行动,二是密切监视李宗仁的行动,确保他不会突然离开南京。
一周后,特别行动组准备就绪,暗杀任务交由沈醉主办,毛人凤还安排了秦景川和王汉文两名特务协助他。秦景川曾在军统担任过看守所工作,杀人手段极其果断,枪法也相当精湛。王汉文在东北曾是一个土匪,枪法也非常出色。
经过一番细致侦查,沈醉掌握了李宗仁的一些重要信息。李的住所位于南京的傅厚岗,他出行时通常乘坐一辆小汽车。沈醉发现,李的车在一个弯道处会减速,这为暗杀提供了机会。
为了进一步观察李宗仁的生活习惯,军统在弯道处开设了一个书摊,提供了完美的掩护。同时,军统还在南京的机场附近设置了一个炸货铺,配备了电话。如果李宗仁出现在机场,情报人员会立刻通知空军,对李宗仁乘坐的飞机进行空中拦截。
如果李宗仁乘坐火车或汽车离开南京,军统已做出相应的安排,包括在江南车站附近设立香烟摊和在汤山至杭州的公路上开设小饭馆。特别行动组甚至还在李宗仁的家对面开设了一家小酒馆,李的卫士对这家酒馆毫无察觉,经常光顾。由此,特别行动组获得了不少有用情报。
如果李宗仁离开南京,特别行动组将迅速行动,因为蒋介石曾明令:“若在南京外执行暗杀,可以不必等待命令;但若在南京,则需等待我的最终决定。”
然而,随着1949年形势的变化,暗杀行动最终未能执行。在淮海战役后,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几乎被歼灭,蒋介石最终决定隐退。
李宗仁接任代理总统后,蒋介石撤退至奉化,“暗杀李宗仁”的计划也因此告一段落。
李宗仁在1950年代末期移居美国,生活相对平静。1960年,沈醉被特赦,后被安排到文史馆担任文史专员。沈醉整理并公开了关于“暗杀李宗仁”的相关材料,令李宗仁大为震惊。
直到1966年,李宗仁才偶然在报纸上看到沈醉所写的这段历史,才得知自己曾面临过暗杀。他不禁为此感到震惊,并决定亲自会见沈醉。两人见面时,沈醉向李宗仁致歉,承认自己曾经执行过这样的任务。
李宗仁却宽慰他说:“事情已经过去了,你只是奉命行事。” 通过这次相遇,李宗仁深感命运的波折,自己竟然能够幸免于这次暗杀,着实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