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大将被誉为我军中一位骁勇善战且富有儒雅风范的军事将领,他以情商高、幽默风趣著称,总能巧妙化解各类尴尬的场面,赢得了众人的喜爱。自从从朝鲜战场归来后,陈赓大将路过东北时,遭遇了高岗的“盛情”安排——高岗命令美女们围着他,结果让陈赓大将无奈喊出“救命”来。
1950年11月1日,陈赓从越南的高平出发准备返回国内。当时,我国人民志愿军正整装待发,浩浩荡荡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想到朝鲜战场的激烈战况,陈赓大将夜不能寐,心中充满了焦虑与不安。终于,在11月29日,他来到了北京,向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汇报了在越南的工作,并随后匆匆接受任务,经过沈阳前往朝鲜。
直到1951年1月8日,志愿军第三次战役刚刚结束,陈赓大将才终于稍微松了口气。战役结束后,彭德怀立即召集了总结会议,陈赓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结束后,陈赓没有立刻返回,而是决定前往前线,巡视了几支部队。在经历了从前线到后方的大范围巡视后,陈赓终于准备乘火车回国。但由于回程线路时常受到敌机空袭威胁,火车行进缓慢,一路上走走停停。虽然从朝鲜到沈阳的距离并不算远,但这一段旅程却拖得异常漫长。抵达沈阳时,陈赓已显得非常疲惫。
此时,陈赓恰好碰上了高岗。高岗当时是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也是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他热情邀请陈赓参加一场盛大的舞会。陈赓虽然想推辞,但高岗的热情难以拒绝,考虑到高岗的地位和自己并非完全陌生的关系,最终决定前去。
于是,在1951年初春的一个夜晚,沈阳市某座豪华舞厅内灯光绚烂,音乐轻快地响起,舞池中的舞者们翩翩起舞。整个场面温馨和谐,舞者们气氛融洽。高岗看到这样的场面,心情非常愉快,但他仍然在担心自己布置的任务是否顺利完成。
就在此时,一声“救命啊!”突然从舞厅一角传来,震惊了全场。所有舞者和宾客纷纷停下脚步,四处张望,想找到声音的来源。乐队也顿时停了下来,整个舞厅寂静无声,大家的目光集中到了声音的方向。只见陈赓大将站在摆满杯盏的台子旁,他对面是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姑娘,那姑娘显然因突如其来的喊声而惊愕,目光四处投射。
这声呼喊,正是陈赓大将在舞池中被迫邀请跳舞时的反应。原来,高岗事先派了一个姑娘去邀请陈赓跳舞。陈赓本来并不打算跳舞,谁料这位姑娘坚持不懈地要求与他共舞。陈赓本着礼貌解释自己无法跳舞,并请姑娘邀请其他舞伴。然而姑娘却不依不饶,她背负着高岗的任务,心里担忧自己无法完成,便继续缠着陈赓。最终,陈赓实在忍无可忍,便高声呼喊了出来。此时,场内的所有人都看向了他们,姑娘感受到全场的目光压力,终于放弃了,迅速离开了。
陈赓随即对众人露出了一个微笑,示意大家继续,整个舞厅内随之响起了阵阵笑声和交谈声。乐队重新开始演奏,而且演奏的气氛更为欢快。对于陈赓来说,这并非是摆架子,而是因为他确实不喜欢跳舞,且因为多次伤病,行动不便。
陈赓温文尔雅,对待他人极为和善。早在1944年春天,杨尚昆的夫人李伯钊曾邀请他参加舞会并跳交谊舞,陈赓当时就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由于他身体的原因,陈赓无法跳舞,虽然他并不反对别人跳舞,但他自己无意参与。而他拒绝的方式,正如他平时的幽默和机智,直率却不失风趣。
此外,陈赓大将身上有着许多传奇的经历。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陈赓屡次负伤,特别是在战斗中,腿部和手部都曾多次中弹。虽然他依靠医术保住了双腿,但留下了永久的伤痛和后遗症。即便如此,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始终坚守在战场一线。
陈赓大将的生活也极为简朴。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爱打牌或下棋。平时,他回到家里,多是和孩子们一起度过时光,或去剧院看一场戏。他喜爱热闹和歌唱,在没有紧急工作的日子里,他常常低声哼唱歌曲,甚至吹口哨,最爱的歌曲便是《国际歌》。即便在战场上,陈赓也常在忙碌中哼唱这首歌,释放内心的压力。
在剧场中,陈赓也有过许多趣事。他曾在观看文工团演出的《战地小休息》时,提到剧中战士被描绘得脏乱不堪,陈赓觉得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志愿军战士虽然身处艰难环境,但依然保持着清洁和文明,他的建议最终被采纳,剧本也因此进行了修改。此外,陈赓还曾在观看演出时,大胆提出自己对节目内容的意见,十分直率,完全不拘小节。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将领,陈赓不仅武艺高强,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记忆力极强,尤其热爱读书。无论是在战斗间隙,还是战后的闲暇时光,他都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二十四史》与古兵法书籍,研究地方情况,学习历史与军事战略。晚年时,陈赓依旧保持着这个习惯,常常沉浸在书海中,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
陈赓的书法也有一定的造诣,他虽性子急躁,但在练字上却坚持不懈。为应对心脏病带来的不适,陈赓自觉控制自己的活动量,开始通过练字来保持身心的稳定,这一习惯一直持续到他去世的前几天。
总的来说,陈赓大将的生活和性格是典型的“儒将”形象,严谨、谦和,既有战场上的果敢,也有日常生活中的幽默与平和。他的一生既充满了传奇,也展现了一个人民英雄在和平年代的另一种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