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三年三月太平军攻克江宁,大为恐慌的清廷令钦差大臣琦善在扬州城外设“江北大营”,同时令一直尾随太平军的向荣就地修筑“江南大营”,以防太平天国继续东扩和保护苏浙淮盐税、钱粮重地。
“江北大营”与天京直线距离近七十公里还隔着长江,尚可说威胁有限。以紫金山下孝陵卫为主基地的“江南大营”和天京就是真正的零距离了,如果当时火炮技术再好点,向荣可以天天炮轰不到十里地的天王府。
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几年里,为何对近在咫尺的清军,长期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呢?
首要的原因是两营清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太差,太平天国觉得它们算不上什么实质性的威胁。对于这个判断,可以说太平天国缺乏战略眼光,但真不能说天国诸王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江宁刚陷落时,城内不少商贾士绅并不甘心沦于贼手。他们不仅愿为内应助清军攻城,不少人还主动潜逃投奔城外王师。当涂县生员马寿龄就是其中之一,不过清军给他的观感,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
马寿龄用几十首打油诗,详细描述了江南大营清军的日常军旅生活。包括且不限于,“编篱搭棚盖房、栽花种树叠石、养鸟蓄犬听曲、买玉修表看(色)书、吸毒赌博装病、娶妻狎童做买卖 …… ”
除此之外这帮清军还干短路(拦路抢劫)、搜家资的贼人买卖,常会因分赃不均而“自打仗(派系有组织的群殴)”…… 以至于马寿龄最后感慨还是太平军更可爱,“翻羡贼人法令严,手乍持枪头已悬”。
如果这不足以说明两营清军的真实战力,再看看桐城生员方江《家园记》里的一个实战例子。
咸丰三年七月,江南大营的驻地之一当阳被太平军偷袭,营中辎重、火炮火药几乎被劫掠一空。之所以会这么惨,是因为当天军营将领请了戏班子唱戏,全营将士专心致志到太平军摸进大营都没有察觉。
吃了大亏后,向荣想出兵报复。哪知各营将领们纷纷叫嚷,天气太热无法出兵。向荣软硬皆施但绝大部分将佐就是不改口,最终报仇之事不了了之。
换句话说除了当兵打仗,这伙清军把能折腾的都玩到极致了,所以洪秀全、杨秀清们怎么会高看他们?
其次,太平军的战斗力,尤其是攻坚能力并不如当下网上传说的那么强。
江南和江北两营都不是以城为营,而是选择利守之地修筑堡垒。这一个个军事堡垒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建筑规模比普通城池小多了。这对进攻方来说,不仅攻坚难度大,而且在进攻中难以展开兵力(可以参考元末时陈友谅攻洪都)。
江南大营初立时,太平军组织了几次试探性的攻击,但均因难克而主动撤回了。而向荣则采取添油战术,不停的增兵增堡。最终形成了北至尧化门,南至七桥瓮的堡垒群。太平军如果强攻不论是否攻克,战损都会很大。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杨秀清认为与其费时费人去强攻堡垒,不如利用清廷必守苏浙的心理,展缓东进让这两个“废物群”去消耗清廷的钱粮兵饷资源。太平军则可趁机西征北伐,扩大地盘并吸纳更多的人力,待实力更强之后再收拾两营。
唯元恶大憝,盘踞金陵,该逆以旁窜分我之力,以负固劳我之师,以久据糜我之饷。恐大兵稍一挪移,则东南半壁,更难支持 ……
太平军的意图,江南大营的统帅向荣也看得很清楚,但他也只能在奏折里吐槽自己的尴尬。当时向荣的江南大营,一个月需军饷三十万两,琦善的江北大营也少不了多少。换句话说两营一年兵饷就需六百万两以上,而咸丰朝前期由于战争影响(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岁入最低时仅八百三十六万两。
其次两营表现也很符合杨秀清的预判。其后天平天国发起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包括日后的东进),两营别说主动出营袭扰、钳制,连太平军从营前路过他们也当没看见。敌对双方这种默契的互相无视,可谓是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观”。
但也不能说清廷设立两营战略上想当然,更不能说这两营毫无作用。
清军腐朽不堪是事实,但是清廷也不可能因为清军腐朽就啥也不做,坐等太平军来消灭自己或者飞蛾扑火式的强攻,浪费本就孱弱的军力。所以清廷退而求其次,选择据营垒死守,尽可能利用火枪火炮等近代装备去弥补军队士气和战斗力的不足。
可以说清廷是破罐子破摔,但这也旁证了清廷在镇压起义军过程中的冷静和务实。
而且清廷设置两营在事实上也确实暂缓了太平天国继续东进,保住了对粮税重地的控制。如果苏浙之地在太平天国之初就易手,没钱的清廷只怕真的就崩溃了。另外清廷的这个战略,也让太平天国失去了获取洋人支持的机会。
太平天国攻克江宁后不久,列强就开始重视这个刚崛起的势力,派人主动接触太平天国并表明中立态度和愿意贸易的愿望。只是太平天国并未重视这一点,清廷其后对苏浙的控制,让列强认识到太平天国恐难成事,所以他们最终站到了清廷一边。
除了战略价值,两营在战术上也起到了不小作用。
太平天国组织北伐时并未攻灭江北大营,这导致太平军无法有效使用大运河这一战略资源。北伐军除了自身北进更费时费力之外,后勤增援也输送困难。甚至可以说没能有效利用大运河,是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
太平军的西征虽然顺利,但多少还是因顾忌江南大营而过早回撤。这除了导致太平天国对新扩的地盘管控不彻底,也让太平军未能将自己的死敌“湘军”,剿灭在初生之时。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几次自杀未成的曾国藩,攻克天京时欠江南大营一句“谢谢”。
最后,天平天国放任两营卧居于自己榻侧,还因为古代政权对这个敏感度没有当下认为的那么高。
我们现在看历史地图,感觉太平天国高峰时占据了长江中下流数省之地。实际上太平天国只是控制了沿江的十几个要害城池,如武昌、九江、安庆、江宁等。出城不远还是清朝的势力范围。
因为古代的低下的行政管理能力,让各朝廷最多只能直接管辖到县一级,省城、府城、县城之外的广大区域,朝廷都是通过士绅代为管辖。而太平天国与士绅这个阶层有着严重对立,无士绅支持让太平天国无法有效控制地盘。
可以说太平军驻地之外的地方都不在其政权的管辖之内。甚至于很多州县被太平军攻占后,县令带着县衙的十几个书吏衙役逃到乡下,仍可以组织聚集一县之力继续供清廷使用。这也是江南江北大营被太平军攻陷后,又能原地复立的原因。
天京事变之后,诸王为规避不测,zz纷纷离京经营自己的地盘,反而让太平天国增强了对地盘的控制和聚合资源的能力。所以经惨烈内耗的太平天国,反而重新壮大起来。只是此时清廷早已缓过气来,地方团练也成型,为时已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