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步。
楚河汉界系列08呈上,视频和图文合集都在我主页哦~
公元前209年7月,一支900人的队伍在大泽乡遭遇了暴雨困境,无法前行。
队伍里的两位屯长,一位叫陈胜,一位叫吴广。
这两位正在暗中策划着反抗行动。
他们的初衷是前往渔阳戍边,那个地方已经是秦朝的北疆,大致位于今天的北京密云一带。
从中原出发,跋涉到北疆,这本就一段艰难的旅程。可更为不幸的是,他们在安徽遇到了连续暴雨,已经耽误了大约的期限。
依照秦朝的法令,若是没有按时到达目的地,必然会被处以极刑——斩首。
在这生死关头,陈胜和吴广决定鼓动队伍反抗,掀起了反秦的第一声号角。
这场起义被历史称为“大泽乡起义”,它标志着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爆发。
这也是一场几乎没有任何准备的起义。与之后的绿林、赤眉、黄巾等起义相比,“大泽乡起义”真可谓是从零开始。
那么,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陈胜究竟是如何组织这场起义的呢?
在和吴广达成一致后,陈胜接下来的关键任务,就是如何让这900人跟随自己一同反抗。
从古至今,要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愿行动,常用的手段无外乎两种:
威逼利诱。
首先,陈胜告诉大家:“我们现在已经误期了,哪怕勉强赶到渔阳,也无疑是死路一条。”
话音一落,大家沉默了。秦朝的律法严苛得令人窒息,“误期当斩”的刑罚如同一把冰冷的大刀,悬在每个人的头顶。
此时,陈胜接着说:“即使我们按时到达渔阳,恐怕十个人中,六、七个也不会活着回来。”
话一出口,众人再次沉默。因为他们深知,秦二世派他们去渔阳,并非让他们安享乐土,而是为了强迫他们承受无尽的徭役。这些士卒,谁敢保证自己能活着回来呢?
至此,这900人恐怕都不愿再继续前行了。
继续去渔阳,那简直是千里送人头,毫无意义。
然而,仅仅说这些还不够,因为这群人可能因为恐惧而选择四散逃离,失去继续行动的可能。
于是,陈胜开始了造势。他和吴广拿布帛写上“陈胜王”三个字,偷偷藏在一条鱼肚子里。待大伙吃鱼时,发现了这个消息,大家都惊讶万分。
到了晚上,陈胜与吴广又模仿狐狸的叫声,大声喊道:“大楚兴,陈胜王!”这些话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整个队伍。
古人信神明的存在,这种偶然之事便使大家开始将目光投向陈胜,似乎认为这就是天命的安排。此刻,陈胜便顺理成章地成了这支队伍的精神领袖。
既然天命已定,大家便鼓起勇气,不再恐惧。
“连老天都为陈胜代言,我们怕什么?”于是,他们信心满满地投身到起义之中。
谈到“大泽乡起义”的开端,不得不提起这场近乎从零开始的起义——几乎没有什么装备。
陈胜等人直接用木头做兵器,竖起了竹竿作为旗帜。听上去英勇,但实际上,他们的武器几乎可以说是毫无战力——一群没有任何战斗准备的步兵,完全没有装备,甚至连最基本的铠甲和弓箭都没有。
然而,陈胜却依然拥有一个巨大的优势——突如其来的起义,秦军并没有准备好应对。
一般情况下,一个小县城的驻军人数不会太多,如果能出其不意,还是有可能成功的。
事情的发展也确实如此,在周边百姓的支持下,陈胜成功攻占了大泽乡附近的蕲县。
一旦占据县城,就能获得粮食补给,能够装备起义队伍。附近的百姓纷纷响应,投身到起义军中,队伍的规模开始迅速扩大。
一个月后,陈胜已连续攻下蕲县周边五个县城,形成了不小的地盘。
接下来,他的目标锁定了陈县。
陈县为何如此重要?
陈县,曾是楚国的都城。当年,“人屠”白起在鄢郢之战中击败了楚国,将楚国彻底赶出了江汉平原,不得不迁都一段时间。陈县曾是楚国的首都,称为“郢陈”。如果说之前占领的县城只是小镇,那么陈县无疑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城市。
占领陈县,不仅能够利用大城市的资源和人口优势,更能进一步壮大实力。
陈胜的战略没有问题。他的队伍已经不再是当初的900个没有武器的农民。他们现在拥有了更多的车马,骑兵队伍也开始建立。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可以想象,陈胜的起义队伍已经扩展到了数万人,甚至有了骑兵,实力相当可观。
这也正是农民起义的一个特点——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和装备,人数就能像雪球一样迅速增加。
从大泽乡到攻占陈县的每一步,陈胜都走得相当顺利,仿佛这场起义已经注定要成功,成为一方诸侯。然而,随之而来的挑战也逐渐显现。
陈县的父老乡亲纷纷劝说陈胜称王,说他对抗秦朝,恢复了楚国的社稷,功劳卓著,理应称王。
这话深得陈胜的心,他曾在大泽乡时就立下雄心壮志,若真能称王,岂不圆了他当初的“鸿鹄之志”?
此时,张耳和陈余两位魏国名士投奔了陈胜。两人见陈胜有意称王,便对他说出了一段极具深意的劝谏: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记载:“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
这段话的深意,表面是建议陈胜暂时不要称王,而是要通过立六国、团结力量、占领关中等方式来继续壮大实力。
张耳和陈余的建议实则揭示了陈胜最致命的短板:缺乏底蕴。
不仅是陈胜个人的能力,也包括他所带领的队伍的基础。
首先,陈胜本是大泽乡的一个普通长工,虽有些识字和抱负,但要他担任一方诸侯,显然力有未逮。
接下来,他的团队也存在严重短板,缺乏关键的文臣、谋士和武将。
与刘邦、曹操、李世民等历史上的杰出领袖相比,陈胜的团队简直无法与之匹敌。
如果陈胜能吸纳更多的有能力的平民或落魄贵族,或许还能稍微弥补这一不足,但他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反而急于称王,最终犯下了许多战略上的错误。
张耳和陈余的建议并非仅仅是战略上的指导,实际上他们也指出了陈胜最严重的问题:底蕴的缺乏。
这也是他接下来一系列错误决定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