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毛主席与一位开国中将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他关切地询问该位将军是否有机会回老家。那位开国中将如实回答道,福建前线的战备工作非常紧张,实在没时间回去。毛主席听后非常认真地告诉他:“时间是可以挤的,我都去过,你也应该回去看看,回来后把调查报告写给我。”这位开国中将究竟是谁?他的家乡在哪里?为何毛主席对他回老家的事情如此关心呢?
这位开国中将名叫刘培善,家乡是湖南茶陵。早在1927年,年仅15岁的刘培善便加入了家乡的农民协会,并成为中队长。虽然他年纪轻轻,但在打击土豪劣绅时,总是冲锋在前,英勇异常。刘培善为何如此勇敢呢?这与毛主席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对刘培善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逐渐认识到共产党是为广大工农群众服务的,只有加入革命,才能改变自己和家乡的命运。因此,刘培善在毛主席的激励下,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9年,刘培善正式加入红军,并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担任茶陵县红军独立团连政治指导员。尽管他未直接隶属于毛主席的指挥体系,而是加入了湘赣苏区的红六军团,但依然在红军的队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红六军团长征后,刘培善留在苏区,参与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这段艰苦岁月,许多日子里他几乎没有吃上一顿饱饭,夜晚就地生火睡在露天,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他从未退缩。更为悲痛的是,当时湘赣军区的政委陈洪时叛变,企图拉刘培善一起叛逃,但刘培善大义凛然,坚定表示:“我的头可以断,血可以流,活着是革命的人,死了是革命的鬼,我绝不做叛徒。”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培善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刘培善担任副团长,随陈毅将军征战华东战场,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的政委,并成为宋时轮将军的得力搭档。在解放战争后期,刘培善随叶飞将军的第十兵团进军福建,担任兵团政治部主任及福建军区政治部主任。福州军区成立后,刘培善成为第二政委,成为叶飞和韩先楚的得力助手。
1955年,刘培善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经过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刘培善的工作依然十分繁忙,以至于他从未有时间回家乡。茶陵是位于井冈山脚下的一个小县城,毛主席曾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府。毛主席对这个地方有着深厚的感情,也特别关注老区人民的生产和建设。1965年,毛主席重新走访了井冈山,途经茶陵县并在这里停留了一晚。得知刘培善是茶陵人,毛主席特意叮嘱他回家乡看看,并进行一些调研,回来后写份报告给他。毛主席都亲自去了茶陵,刘培善作为茶陵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回家一趟呢?
刘培善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回到了阔别27年的故乡茶陵。在家乡的枧田村,刘培善逐户走访乡亲们,慰问红军烈属,探望曾经的老战友,并与县委沟通,听取群众的意见与诉求,真诚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这些行动无疑为家乡和老区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培善还解决了一个老红军的困境。村里有位名叫谭冬仔的老红军,他曾在游击战争时期担任过谭余保的警卫员,可惜在战斗中因荆棘伤眼,致使失明。退役后,谭冬仔回家务农,尽管生活困苦,但他依旧帮助邻里耕地,赢得了大家的尊重。然而,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却指责他“搞阶级剥削”,对此,刘培善亲自前往谭冬仔家中,了解到他的困难后,送去了一盏马灯,并陪同谭冬仔找到副县长,明确表示谭冬仔作为老红军,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值得受到尊重与照顾。刘培善还请求副县长在工作中给予谭冬仔更多的关照。
回到福州后,刘培善将此次茶陵之行的详细情况整理成报告,真实反映了农村的现状,并将报告交给了毛主席。1968年,刘培善因病去世,享年56岁。同年,毛主席在接见福州军区及其他六大军区的团以上干部时,特意将刘培善的遗孀左英请到主席台,并亲自接见了她,还与她合影留念,并表达了亲切的慰问。毛主席对于老红军、老战友有着深厚的感情,刘培善的去世让毛主席深感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