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性格软弱,缺乏防备险境的意识。尽管刘禅并非英明的君主,却也不像历史上那些暴虐的君王,如桀纣之流,施行酷刑。虽然战事频繁,蜀汉并未经历像其他朝代那样的土崩瓦解。即便国家面临内外困局,刘禅选择放弃顽抗,最终决定投降,撤退至东南边疆,待后图重振。——孙盛
公元263年,邓艾悄无声息地带领兵马翻越阴平,迅速逼近成都。刘禅知道自己无力抵抗,不得不选择投降,这一决定标志着蜀汉的灭亡。此后,刘禅被押送至曹魏的都城,在司马昭的严密监控下度过了充满忧虑和恐惧的“安稳生活”。
关于蜀汉的灭亡,许多人只听说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误以为这场灭国之战是风平浪静的。然而,历史上哪场灭国之战不是血雨腥风、波澜壮阔的呢?
刘禅的七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在蜀汉灭亡后为何鲜有提及?其中原因,除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大部分已命丧黄泉。今天,我们便一起聊一聊这个鲜为人知的历史话题,探讨蜀汉的风云变幻。
刘备乃中山王刘胜的后裔,世代家族虽显得微不足道,但他自幼便胸怀大志。随着公孙瓒的提携,他拜名师学习,之后在张世平和苏双等商人的资助下,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并参与了黄巾起义,一步步站稳了脚跟。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彼此之间为了各自利益展开激烈的争斗。作为弱小的刘备,必须在各大诸侯之间四处奔波,求得一线生机。然而,赤壁之战的失利使袁绍被曹操击败,刘备因此投靠了刘表,向南寻找庇护。在刘表的支持下,刘备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并与孙权联手,最终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得到荆州一带的土地,这为日后蜀汉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从公元209年至219年,刘备的事业飞速发展,他凭借荆州为跳板,成功占领益州、西川和汉中,逐步构建起与曹魏、东吴并列的强大政权。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迫使汉献帝禅让,从此汉朝灭亡,魏国和吴国先后建立,刘备则成立了蜀汉,意图继续延续汉朝的正统。然而,刘备登基后并未享有太多幸运,先是与东吴断裂,随后在夷陵之战中遭遇重大败绩,蜀汉积累多年的实力遭遇重创。
由于这次失败,刘备不得不退至白帝城,并在临终前将重托交给了诸葛亮。刘备于白帝城去世后,由儿子刘禅继位。《出师表》中曾写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汉危机重重,但幸得诸葛亮出面,他稳住了国内局势,重建了与东吴的联盟,振兴了民生经济,使蜀汉从颓废中逐步走向复兴。
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到刘备临终托孤,刘备不仅把他视为知己,更深信诸葛亮能够帮助蜀汉复兴,重新找回昔日荣光。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出征南中,与孟获展开了七次战斗,最终平定了南方叛乱,稳固了后方的安全,并通过南蛮的归顺为蜀汉增加了不少实力。
然而,随着曹丕去世,曹睿继位,诸葛亮遂发动了北伐。然而,由于马谡失误,导致街亭的战斗失利,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诸葛亮依然未曾放弃,发动了四次北伐,但最终都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
诸葛亮明知蜀汉与曹魏的差距悬殊,为何仍坚持北伐?实际上,这一决策背后有更深层的战略考量。自刘备去世以来,曹魏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对付东吴,而蜀汉逐渐恢复了力量。此时,曹魏朝廷内部就如何对待蜀汉展开了辩论。部分大臣提议继续用兵压制蜀汉,但孙资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曹魏若大举进攻,将消耗大量国力,反而不利于长期发展。最终,曹睿采纳了孙资的建议,决定以稳固国内为主。
诸葛亮在得知这一策略后意识到,若让曹魏安稳发展,蜀汉迟早会灭亡。因此,他选择主动出击,进行北伐,试图通过战争争取一线生机。可惜,在诸葛亮去世后,后继者未能理解他的战略意图,蜀汉逐渐陷入困境。
蒋琬和董允在执政时期虽然努力发展民生,但与曹魏的战斗仍未停止。姜维接手后,虽然多次发起北伐,但忽略了国内政治和民生,导致蜀汉与魏国的差距愈加悬殊。
公元238年至262年,姜维发动了多次北伐,但由于对国内局势的忽视,蜀汉的整体实力不断下滑,最终在钟会的五路大军进攻下,蜀汉陷入崩溃。刘禅因缺乏有效的防御,最终在混乱中选择投降,蜀汉灭亡。
刘禅被带到洛阳,生活在司马昭的监管下,虽然因为“乐不思蜀”而未被杀害,享有一定的晚年安宁。但刘禅的众多儿女却未能善终,最终揭示了蜀汉灭国的悲惨结局。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刘禅的长子刘璿在蜀汉灭亡时誓死不降,试图反抗,结果惨遭魏军屠戮。
刘禅的次子刘瑶等也未能幸免,他们被带至洛阳,虽然初期生活相对安稳,但永嘉之乱爆发后,他们全都遭到了杀害。唯有刘禅的三子刘琮早逝,相较其他兄弟,他算得上是善终。
刘禅的两个女儿结局也非常凄惨。大女儿嫁给了诸葛瞻,而诸葛瞻在绵竹之战中死于邓艾的突袭。二女儿则嫁给了关羽的儿子关统,最终在蜀汉灭亡后被庞德家族报复,全家被杀。
可以说,刘禅是刘备之后唯一得以善终的继承人,但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悲凉与无奈。刘禅虽在乱世中获得相对安宁,然而从蜀汉灭亡的过程来看,国家的灭亡或许早已注定,刘禅的结局未必能够改变这一历史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