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的副司令贺晋年被调离,接任新设立的第11纵队司令。这一调动不久后,上级决定将辽南军区的司令曾克林任命为副司令。他在回忆中提到,上级原本计划让他接任第7纵队的司令,而当时的纵队司令邓华则准备升任兵团司令。然而,计划并未如愿以偿,最终他仍然保留了副司令的职务。
曾克林在东北战场上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他带领着16分区的四千余名士兵,持续向东北挺进。在短短几个月内,他的指挥下部队迅速扩展至七八万人,后来的编制也被分配至其他纵队。他曾担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并在1946年10月被改任为第3纵队的司令。曾克林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他是于1948年3月离开第3纵队的。
不过,在1947年8月的时候,上级已经将第4纵队的副司令韩先楚调任到了第3纵队。韩先楚在随后的指挥中,密集组织了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这样看来,同一支纵队里安装两位司令的情况似乎不合常理。根据其他资料证实,韩先楚是在1947年秋季就担任了第3纵队的司令,而曾克林或许早已被调至辽南军区担任司令员,根本不是在1948年3月才做出改变。
在辽沈战役之前,上级决定把曾克林调到第7纵队。他回忆称,上级曾计划把第7纵队与第9纵队合并成一个兵团,邓华将负责担任兵团司令。如果真如此,他将取代第7纵队的指挥位置。不过,兵团未能如愿组建,可能是由于战斗形势的变化或其他因素所致。
有一点是清晰的:在这一时期,第7纵队并没有副司令的职务,原副司令贺晋年已调离,去担任第11纵队的司令。从1948年3月冬季攻势结束开始,部队进入了一个调整休整期,军事和政治事务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整训。在没有战斗的情况下,副职的空缺显得并不急迫。然而,随着辽沈战役的临近,部队准备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这一过程中讨论了是针对长春还是锦州的攻势。既然大战在即,每一支部队都需要配置合适的干部,以加强军事指挥和管理。
至于上级是否曾与他提到成立兵团的事,知情者并不算多,与他进行谈话的主要是罗政委和刘参谋长,而不是在作战会议上公开讨论过的内容。在大量的资料中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不过,彼时的东北部队已经形成了两个兵团,一个是萧劲光指挥的第一兵团,另一个是程子华指挥的第二兵团。在辽沈战役中,萧劲光的部队围攻长春,而程子华则负责攻城及阻击等任务。这两个兵团的前身是前线的第一和第二指挥所,并不特定指挥某一支部队,而是根据作战任务的需要划归相应的部队。而新成立于1949年的兵团则有更明确的军队编制与指挥关系,至于是否曾计划成立第三兵团,却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此说。
曾克林在东北战斗的经历与许多同行相比,具有其独特的职业操守和历史地位,成为四野中少见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