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黄兴被誉为一位不可忽视的伟大人物,而杨度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奇人。尽管两人在政治观点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他们却成为了肝胆相照的挚友,彼此之间的深厚友情令人感叹。
黄兴为何被称为近代的牛人呢?首先,黄兴无疑是中华民国的主要创立者之一。他不仅领导了震惊历史的黄花岗起义,还创立了华兴会,并且是中国同盟会的核心成员之一。正因为如此,黄兴与孙中山并列,被尊称为“开国二杰”。即便是一代枭雄袁世凯,也高度评价黄兴的“性格正直,办事果断”。章士钊更是称赞道:“天下最易交的朋友,莫如黄克强”。章太炎也曾给予他“无黄兴,便无民国”的高度评价。此外,黄兴的书法与诗词也有很高造诣,深受 contemporaries 的赞扬。
那么,杨度为什么被称为近代的奇人呢?原因很简单:杨度的每一步几乎都紧跟近代史最具象征意义的步伐。年轻时,他便考取秀才并中举,巧合之下参与了“公车上书”,甚至曾担任清朝的四品大员。他是著名儒学大家王闿运的得意门生,并且交游广泛,结识了许多历史人物。杨度的理想是成为帝王之师,因此他全力支持袁世凯称帝。然而,政治立场后来发生了剧烈变化,他又转而支持孙中山,晚年更是从国民党党员转变为中共秘密党员。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杨度似乎总能在风云变幻的关键时刻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记。
两位如此不同的历史人物,居然能够保持深厚的友谊,实在令人惊讶。黄兴与杨度的交往始于1902年。当时20岁的杨度和28岁的黄兴一同留学日本,成为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的同学。正是在这个时期,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共同创办了《游学译编》杂志。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能够结识黄兴,也得益于杨度的介绍。据章士钊所著的《与黄克强相交始末》记载,杨度曾对孙中山介绍说:“我有一个同乡朋友叫黄兴,是当今奇男子,绝对值得一见。”
虽然杨度并不认同孙中山的政治观点,但他无疑为孙黄二人的相识与合作起到了桥梁作用,对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到了1906年底,随着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激烈的思想论战,黄兴和杨度却分别站在了对立阵营。杨度作为改良派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批评革命派推翻清廷的激进做法。在清朝支持下,他创办了《中国新报》,并因此获得了清廷的任命,成为“四品廪堂候补”。而黄兴则是坚定的革命者,他积极参与反清起义,组织中华国民军南路军,发动了一系列起义。尽管两人在政治立场上产生了明显分歧,但他们的私交依旧深厚,彼此并未因政见不同而破裂。
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成为历史上的重要一刻,也标志着黄兴与杨度友谊的一次重要转折。在这一期间,杨度劝说袁世凯掌握清朝政权,而黄兴则奋力抗袁,誓死捍卫革命。在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后,黄兴与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并担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誓言讨伐袁世凯。而杨度则依然选择支持袁世凯的专制路线,继续为袁世凯效力。
1916年,黄兴因病去世,二人之间的友情也走到了尽头。从他们相识至黄兴去世,整整14年的时间里,正好是辛亥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两人在这段时期的互动,见证了整个时代的变迁。客观来看,黄兴和杨度之间的根本分歧,正是在革命目标上的不同。黄兴坚定支持推翻封建帝制,捍卫民国的未来,而杨度的立场则过于依赖权力和名利,未能看清历史的潮流。
尽管两人在政治上存在巨大的分歧,但他们的私人友谊并未因此受到影响。正如杨度在黄兴逝世时所写的挽联中所言:“公谊不妨私,平日政见分驰”,而且他也能够真诚地说:“肝胆至今推挚友”。这体现了两位伟大人物的胸怀与风度。或许正是在黄兴的影响下,杨度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与孙中山合作,最终走上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道路,甚至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历史的另一种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