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创作大赛
古往今来,军事界涌现了众多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无论是中国的孙武、孙膑、吴起、白起、韩信、曹操、李世民,还是外国的凯撒大帝、腓德烈大帝、汉尼拔、拿破伦、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等人物,他们在军事上无疑取得了赫赫战功。然而,当这些历史人物去世后,又有多少人真正怀念他们、崇敬他们呢?
然而,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却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不仅在生前深得人民的敬仰,甚至在他于1974年去世后的四十多年里,依然深深地刻在人民的心中,成为了他们永远怀念的英雄人物。
这位英雄便是彭德怀元帅。彭德怀,那个常以“唯我横刀立马”自豪的平民元帅,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领袖,更是一个具有赤子之心的人。他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发挥到极致,无论何时何地,始终与人民紧密相连,毫不忘记自己来自于劳动人民的根基。
彭德怀出身贫寒,来自普通的农民家庭,然而他一生始终铭记自己是劳动人民的儿子,是人民的公仆。无论身处何种高位,彭德怀都不曾忘记人民的疾苦,始终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时刻为人民的安危操心。
1943年春,彭德怀率领八路军总部在晋东南太行山区与日军作战。由于敌人反复扫荡,再加上长期干旱,灾情不断,粮食歉收,百姓困苦,许多村庄的居民只能靠吃树叶、挖野菜来维持生计。面对强敌的频繁进攻,彭德怀依然从容应对,但在百姓的饥饿面前,他内心却充满了愁虑。他决心从已经非常紧张的军队口粮中调剂一部分,为百姓提供援助。彭德怀亲自找来后勤部长杨立三,商量减粮节米的具体措施,尽量将有限的资源分给饥民。
1943年4月1日,彭德怀下令八路军总部各单位,每人每日节约一两小米,作为对灾民的救济。而到4月27日,他再次下令,各部队每人每日节约两两小米,来帮助灾民度过难关。与此同时,他还规定北方局和总部干部每人每天采集一斤半树叶和野菜,炊事班用这些材料与粮食混合做饭。为了不与百姓争食,彭德怀亲自带领干部深入远山采集食材,留给民众的食材多是来自平坦的地方。
即便自己身体状况不佳,彭德怀依旧在与百姓的生活中亲力亲为。那些在八路军总部生活过的村庄,像山西潞城、武乡的王家峪、砖壁等地,至今流传着许多彭德怀亲自为百姓送饭送衣,帮助修建水渠和堰坝,肩挑背扛、扶助老人和弱者的感人故事。当地百姓永远铭记彭德怀的恩德,他的形象早已深深刻在了他们的心中。
即使是在“反右倾”和“文革”的风暴中,彭德怀的形象依然未曾动摇。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彭德怀被批判,麻田村的支部书记刘米贵被派去批判他,但刘米贵一言未发,回村后不久因忧虑病逝。而麻田时的民兵王福臣为了躲避会议而装病,最后也因抑郁症死去。临终时,王福臣将自己保留的“老彭”大衣和彭德怀在全国解放后写给他的信件与照片传给了儿子,视之为珍贵遗物。
1978年12月,彭德怀被平反,得知这一消息的太行山区百姓无不痛哭流涕。他的心永远与人民群众紧紧相连,在人民最困难时,他忧心忡忡,时刻想着如何为人民排忧解难。
在1959年夏天的庐山会议前,彭德怀乘火车前往会议现场。在途中,他几乎没有吃饭,每次饭菜端上来,只吃了几口便放下碗筷,独自回到包厢中。保健人员曾询问他是否生病,彭德怀摇摇头,指着车窗外的贫困人群说:“你看,他们的样子,怎能让我有心情吃饭呢?”车站外,百姓衣衫褴褛,面色蜡黄,纷纷被保安赶出站台,彭德怀看在眼里,心如刀绞。
庐山会议后,彭德怀被迫迁离中南海,搬到京西的挂甲屯,生活环境变得艰难。但他依然不忘人民的疾苦,夏季的一次暴雨中,彭德怀顶着倾盆大雨赶到卢兴家,看到危房内的八口人苦苦挣扎,他便号召他们前往自己所在的吴家花园避难。暴雨中,他亲自指挥哨兵搬来芦席为危房遮盖,并为每一户带来热姜汤,暖心又暖身。
彭德怀在吴家花园的六年里,做了大量为人民服务的事:送医送药、解决水电问题、帮助解决民生困难。即便生活中有诸多困难,彭德怀依旧保持节俭,减少自己的口粮,一心想着如何为国家和人民的困难出力。他的侄女曾劝他要注重健康,但彭德怀却坚定地表示:“现在,解决国家和人民的困境,我只能做到生产和节约。我不能白吃人民的东西。”
彭德怀,这位一心为人民的军事巨匠,他的身影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人民也会永远怀念这位平民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