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应钦与陈诚:命运的较量
大家都知道,在国民党军中,蒋介石的嫡系势力主要分为两派:何应钦派和土木系(以陈诚为代表)。这种分派其实是蒋介石巧妙运用制衡手段的结果。蒋介石通过让这两大派系相互制约,来确保自己在党内的主导地位。可惜的是,虽然蒋介石精通这种制衡术,然而这两派之间的内耗却始终未曾停歇。1947年,陈诚带领土木系进驻东北后,迅速便清除了何应钦派的重臣——即便是取得胜利,陈诚也不会手下留情。这一系列动作导致了诸如杜聿明等国军将领的“落马”,接下来由罗卓英等土木系的大将接管了东北的战局。
随着陈诚的行动,东北战局出现了动荡和混乱,原本的优势逐渐被土木系所改变。蒋介石最终意识到东北的局势可能会陷入困境,而两大派系的内耗正是导致这一局面的主因。于是,他决定将陈诚召回,并请求另一位国军重臣卫立煌出山帮助平衡局面。这样一来,蒋介石内心也对何应钦和陈诚有了不少的抱怨。最终,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败退,蒋介石也将其两大嫡系的胜负彻底定了下来。
1949年6月,何应钦卸任“行政院院长”后,已感觉到形势的严峻,开始将自己的财产转移到台湾,甚至连妻子的梳妆台都带了过来。他深知,1936年西安事变时,他曾不顾蒋介石的安危,力主采取武力解决问题,蒋介石怎能轻易忘记!因此,何应钦在台湾的日子过得异常小心,始终对蒋介石的每一项决策表示全力支持。无论是呼吁蒋介石恢复总统职务,还是声讨李宗仁,他都积极表态。
然而,不管他如何表现,陈诚却逐渐成为蒋介石的左膀右臂,自己始终未能重返政治中心。土木系的陈诚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尤其是在金门战役中,胡琏的卓越表现使得解放军屡屡受挫,为蒋介石提供了继续“反攻大陆”的理论依据。可以说,陈诚的胜利不仅仅得益于蒋介石的支持,更多还与胡琏等土木系将领的实际表现有关。最终,何应钦的日渐边缘化,成为土木系完全胜利的标志。至于两者的结局,何应钦因无职可做而得以长寿,最终活到99岁,1987年去世;而陈诚则为蒋介石披肝沥胆,尽心辅佐,最终死于肝癌,享年67岁。
至于土木系的名将胡琏,曾在蒋介石心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1964年,蒋介石因其病重、反攻无望等原因,将胡琏派往越南,直至1972年离职,最终在1977年去世。
二、阎锡山与白崇禧:命运的天壤之别
如果说何应钦与陈诚之间的纷争,虽然激烈但都属于蒋介石的“自己人”,那么对于外人阎锡山和白崇禧,蒋介石就没有什么手下留情的必要了。白崇禧的死亡众说纷纭,最广为人知的是蒋介石通过在他药中做手脚致使其死于非命,且死因众多谜团,直到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也表示,相关档案解封后才能揭晓真相。
相较之下,阎锡山的结局似乎要“幸福”一些。1949年12月,阎锡山与部分随行人员来到台湾,然而仅过了几个月,蒋介石便将“行政院院长”一职转交给了陈诚。对此,阎锡山并未感到愤怒,他淡然表示:“无所谓,活着就好。”他带领40多人在台湾阳明山边的菁山安家,虽然艰苦,但阎锡山依旧保持乐观,自己动手建房、耕种。
有一次,蒋介石前来探访,看到阎锡山的住所简陋至极,没有电灯、电话和自来水,便心生怜悯,表示一定要为阎锡山解决电话问题。于是,阎锡山的住所便有了一部“军用电话”,虽然没有人知道这电话后来用来做什么。随着时光流逝,阎锡山依旧过着宁静的生活,但他的部下渐渐散去,最终意识到阎锡山无法“复活”,于是他们也选择了离开。有人劝他信教,但他坚定表示自己并不寂寞。阎锡山在1960年去世,尽管曾是“山西王”和“小诸葛”,他的结局却是如此孤寂,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堪称“冰火两重天”。
三、胡宗南与薛岳:从辉煌到沉寂
胡宗南,蒋介石的得力干将,被誉为“天子第一门生”,自然也随蒋介石一同来到台湾。然而他到得较晚,直到1950年3月才抵达台湾。此时的胡宗南已经身无分文,只剩下少数几名随从,昔日指挥千军万马的英勇将领,眼前却只剩下了凄凉与孤寂。
初到台湾时,胡宗南曾对孔令晟感叹道:“我们该在什么地方自杀?这里真没意思。”孔令晟劝道,如果真要自杀,倒不如在成都,和部队一起死,毕竟一到西昌就没什么可自杀的意义了。胡宗南心情低落,表示如果早死,至少蒋介石会为自己举行盛大的葬礼,但如今连自杀都无从开始。胡宗南终于深感无望,喃喃自语:“我们不应该到这里来。”
这一切的缘由,很快便在1950年5月得到了一些解释。45位监察委员联名上书蒋介石,指出“胡宗南应负重大罪责”,将失去大陆的责任归咎于他。面对这些指责,胡宗南表现得出奇平静,反而淡然回应:“如果我应负的责任,我当然承担。”就这样,蒋介石并未进一步追究,而胡宗南也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变得越来越低调。
胡宗南最终于1962年因心脏病去世,享年65岁。而同样是抗日名将的薛岳,虽然经历了类似的风光与沉寂,但因心态较好,加上与蒋介石关系较浅,活得较长。直到97岁时,薛岳因交不起房租站上了法庭,这一情景不禁让人联想到他年轻时的英雄气概。薛岳愤怒地喊道:“我曾歼灭10万日军!”最终,薛岳于1998年去世,享年10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