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马乱五虎
所谓“看热闹的不嫌事大”,《三国演义》显然抱有这种态度。即便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罗贯中也偏要让几方势力碰撞出些许火花。这种情节安排,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趣的想象与讨论。
在正史中,张飞与马超并未有过单挑的记载。然而在《三国演义》中,张飞与马超的夜战场面却成为了三国中最具代表性的战例之一。这一战,不仅让两位英雄的形象鲜明,也引发了许多后续问题。比如,赵云是否能战胜马超?为什么刘备没有派赵云去挑战马超?当然,关羽也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在正史中,关羽得知马超投降的消息后,仅仅是通过书信询问诸葛亮,关心马超的情况。毕竟,马超曾在潼关一战中让曹操惊叹不已,加入蜀汉对关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事件,作为蜀汉元老的他,关心一下也合情合理。试想,若我是关羽,身处荆州,离刘备远,恐怕也会通过这种方式来确认自己是否在朝中的地位稳定,是否有被边缘化的风险——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罗贯中却将《三国演义》写得更为戏剧化,提出了关羽在听闻张飞与马超的平局后,竟然打算丢下荆州回到西川与马超一决高下。这种情节的出现,显然让人有些震惊——究竟是荆州更重要,还是关羽的名誉与好奇心更值得关心?这一下,关于关羽能否打败马超的讨论,又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有时候我们会听到“三国有‘一女乱三曹’”,但我认为还应该加上一个“‘一马乱五虎’”。马超的出现,确实在蜀汉的五虎将中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尽管如此,关羽能否打赢马超这一问题,还是引人入胜。因此,笔者决定从正史出发,来探讨这个问题,避免《三国演义》中过多的虚构元素。
二、关羽为何打不赢庞德?
想要探讨关羽能否击败马超,我们可以从庞德这个人物入手,他与马超有过相似的背景和经历。在《三国演义》中,庞德因与关羽的激烈对决而名声大噪。但在正史中,庞德的形象则更为立体。根据《三国志》对庞德的描述,庞德以勇猛著称,曾多次参与与敌的激烈战斗,其表现被誉为“勇冠马腾军”。
庞德的勇猛不仅表现在战场上,在马腾死后,他成为马超手下的重要将领,曾参与了潼关之战,助力马超给曹操造成了巨大压力。从正史来看,庞德的勇猛并不亚于马超,甚至有不少情节中,庞德发挥的作用比马超更为关键。实际上,许多在《三国志》中为马超记载的战功,背后都少不了庞德的贡献。
庞德在归降曹操之后,逐渐成为曹魏的重要人物,正史中的许多记载让他更具立体感。当庞德与关羽交战时,他表现出了异常的英勇,曾一箭射中关羽额头,而关羽当时则称其为“白马将军”,因此全军对庞德非常忌惮。
关羽打不赢庞德的原因,实际上也很简单。关羽当时已是主帅,肩负着全军的重任。他的职责是指挥作战,而非单纯冲锋陷阵。毕竟,关羽若单独与庞德对决,那不仅是战术上的失误,还是不符合实际的做法。如果要进行单挑,如何不让曹操与刘备在汉中之战时单独决斗呢?这并非一个合理的比较。
庞德属于陷阵队伍中的先锋,负责破阵冲锋。在与关羽对阵时,庞德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最终成功伤害了关羽。相比之下,关羽作为主帅,是不会再参与单挑类的战斗。若要比武,关羽身边的将领,像廖化之类,才是与庞德对比的合适人选。然而,《三国演义》为了提升故事的戏剧性,编造了关羽与庞德单挑的情节。
三、就不是一个档次
了解了关羽为何打不赢庞德,我们再来看关羽与马超之间的差距。实际上,马超与关羽并不在同一档次。原因有两点。
首先是从主帅身份来对比。马超在投降刘备之前,曾是张鲁的部将,统兵作战,算得上主帅。而关羽在蜀汉时期,则是荆州的主帅之一。两位主帅的战术与战略眼光,直接影响了各自的历史地位。
关羽作为主帅的表现可圈可点。赤壁之战时,他独自用有限兵力成功切断曹操的救援之路,为周瑜的胜利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而在襄樊之战中,他以荆州之军向樊城发起猛烈进攻,最终以水淹七军的战法威震四方。即便在曹操与孙权联合围攻下,关羽依然凭借战略智慧撑起了荆州的防线,直到诸多外部因素的作用才让他兵败。
相比之下,马超的亮眼战绩屈指可数。虽然他在渭水之战中曾大败曹操,但那场战役如果没有许褚的勇猛防守,马超恐怕很难取胜。后来,马超在与夏侯渊、张郃的战斗中逐渐败北,反映出他在战略指挥上的不足。
从战将身份来看,马超在年轻时确实勇猛,曾被誉为“健将”,但他在单挑中的表现并不突出。正史中,马超唯一的单挑败仗,是在与阎行的对决中落败。与之相比,关羽在白马之战中的表现可谓传奇,一马当先斩颜良,震撼了整个历史。
从主帅到战将的不同层级来看,关羽的战绩和地位远高于马超。诸葛亮曾评价关羽是“一世之杰”,认为他的武艺和智谋超过了马超,甚至超过了许多当时的英雄。虽然这段评价中可能有过度吹捧的成分,但从整体历史来看,关羽的确处于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