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刘备三次亲自拜访诸葛亮,最终请他出山后,关羽和张飞便一直对诸葛亮心存不满。关张二人总是喜欢与诸葛亮作对,这不仅让刘备很为难,也让诸葛亮感到无奈。但仔细想想,这种情况也不难理解。
关羽和张飞跟随刘备多年,早在刘备还是涿州的小有名气的社交人物时,他们就一直是刘备的得力助手。历经生死,刀口舔血,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然后,诸葛亮的到来,使得刘备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与他交流,不断提起“如鱼得水”,而关羽和张飞似乎成了“透明人”。对于他们来说,难道不该是对我们大哥刘备有所重视吗?为何只顾和诸葛亮亲近?这自然让他们心生不快。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曾有过一位非常重要的军师,那便是徐庶。那个时候,关羽和张飞的态度却完全不同,他们对徐庶充满了尊敬和配合,毫无异议。与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
关羽直言不讳地对诸葛亮表现出不满,而张飞则愤怒地叫嚷:“我们都出去打拼,你却在家里喝茶看报,难道这还有天理?”那么,究竟为何关羽和张飞对徐庶那么尊敬,却又对诸葛亮心生抵触呢?这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进入团队的方式不同。
诸葛亮是怎样进入刘备团队的呢?刘备不顾面子三次亲自拜访诸葛亮,这虽然在后世被认为是感人的美谈,但在当时,甚至在今天看,似乎有些过于“低头”。毕竟,刘备可是有皇叔身份的人,哪怕有人怀疑他的家世,他依然是豫州牧,左将军等官职在手。而反观诸葛亮,却是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乡村书生,来自一个远离城市的普通家庭,整天谈论自己博大精深的理想和策略。
在关羽和张飞看来,诸葛亮的这一行为显然缺乏实际和稳重,太过虚浮,甚至令人感到愤慨。他们可能觉得,刘备为一个“空有理论”的书生跑了三次,不但给自己的面子丢尽,还失去了作为兄弟的尊严。
而徐庶的入场方式则显得务实多了。他主动接近刘备,并以一封《的卢马问题意向书》成功引起刘备的关注,彼此认识后,顺利地加入了刘备的阵营。这种方式看似更为低调,却充满了实用主义的气息,并且刘备也容易与他产生深厚的合作感。徐庶并没有炫耀自己,也没有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正因为如此,关羽和张飞也更能接受他,感到他是一位可靠的军师。
其次,工作方式的差异。
徐庶加入刘备后,并不像诸葛亮那样,总是与刘备单独相处,或许会让旁人觉得他在逐渐洗脑刘备。而徐庶则时常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起谈论事务,讨论问题,他并不特别拉开距离。所有的计划和讨论都不避开任何人,这让关羽和张飞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彼此之间没有任何隔阂。
反观诸葛亮,他的工作方式更显得独立且高高在上。他不太愿意与关羽张飞过多互动,经常与刘备单独讨论战略,而这些往往会让两位老兄弟感到被排斥。在他们看来,诸葛亮的行为既让他们感到疏远,也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清高感”。这种气质使得他们对诸葛亮产生了抵触情绪。
最后,彼此的经历让他们更容易认同徐庶。
在关羽和张飞的眼中,诸葛亮更像是个“书生气”的知识分子,甚至有些神秘和高深莫测,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这对于曾经在刀光剑影中拼搏的关羽和张飞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的。
然而,徐庶的经历则与他们更为相似。他和关羽一样,曾是个行侠仗义的江湖游侠,身上背负着过去的争斗与恩怨,曾因打抱不平而招致祸端,不得不隐姓埋名。徐庶的这种经历和关羽、张飞身上的气质几乎一致,因此,关羽自然能对徐庶产生深厚的认同感,张飞也受到影响。两位兄弟把徐庶当作“知己”来看待。
因此,关羽和张飞对徐庶的服气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能力,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徐庶身上与自己相似的经历和人品,这也让他们更加信任和支持他。
总结:
徐庶相较于诸葛亮的三大优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低调务实,二是善于团结人心,三是接地气,能与团队成员建立深厚的信任关系。这些特质使得徐庶在关羽和张飞眼中更加可信,而诸葛亮的清高、神秘和过于高远的气质则让他们难以接纳。这也解释了为何关羽和张飞对徐庶的态度截然不同。
虽然站在更高层次的人,往往能理解诸葛亮的超脱和智慧,但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徐庶的做事风格则显得更加贴近实际,容易被接纳和认同。因此,关羽和张飞的选择,反映了团队合作中,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