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我国故宫博物院收藏着25枚传国玉玺,其中大部分是清朝皇帝的玉玺。而最为珍贵的秦始皇传国玉玺,早已下落不明,成为历史的谜团。这枚用和氏璧雕刻而成的玉玺,究竟是被谁弄丢的呢?
一、和氏璧的发现
和氏璧,最初是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发现的一块璞玉。卞和将这块璞玉献给了楚厉王,然而楚厉王派人鉴定时,认为这块石头并无价值,实为普通的石块。楚厉王怒不可遏,认为卞和欺骗了他,于是下令砍掉卞和的左脚。尽管如此,卞和并未放弃,几年后,他再次将璞石献给了楚武王。楚武王再次判定它无异,仍然视作普通石头,并下令砍掉卞和的右脚。
然而,等到楚文王继位时,卞和终于没有再直接进献璞石,而是忍辱在荆山脚下痛哭,眼泪竟然化作鲜血。听说此事后,楚文王决定亲自见卞和,令工匠将璞石切割打磨,最终发现这竟然是一块稀世珍宝。这块宝玉便被命名为“和氏璧”。
二、完璧归赵
和氏璧成为了楚国的宝物。楚国的昭阳令尹在攻打魏国时立下赫赫战功,楚怀王便将和氏璧赏赐给他。有一次,昭阳令尹在宴会上展示和氏璧时,竟然有宾客趁乱盗走了这块宝玉。有人指认是张仪所为,昭阳令尹于是将张仪捉拿审问,然而未能从他身上找到和氏璧的踪迹,反而因此激起了张仪的怨恨。张仪后来成为秦国的丞相,不遗余力地打击楚国。
楚国与齐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使得齐国屡受困扰。张仪被派遣出使楚国,承诺一旦楚国断绝与齐国的关系,秦国将赠予楚国600里土地。楚怀王贪图便宜,答应与齐国断交,然而张仪却改口仅承诺6里土地。楚怀王愤怒,决定攻打秦国,然而失去了齐国支持的楚国最终被秦国打败,并丧失了大量土地。
和氏璧的失踪成为了一个历史谜团,最终它被辗转带到了赵国。赵惠文王得知此事后,极为渴望得到这块宝玉,便提出用15座城池交换。然而,赵惠文王对秦国的信誉心存疑虑,担心秦王食言不愿归还城池。此时,赵国宦官缪贤推荐了聪明能干的蔺相如,认为他能解决这一困扰。
蔺相如凭借其卓越的口才和深思熟虑的策略,成功说服赵惠文王派遣自己带着和氏璧赴秦。抵达秦国后,秦昭襄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但在接受玉玺后却并未提及交换城池的事宜。蔺相如意识到,秦昭襄王并不会兑现承诺,便巧妙地指出和氏璧上有些微瑕疵,秦王毫无防备地将玉玺交还给了他。蔺相如用“摧毁玉玺”的威胁,迫使秦王答应交出15座城池,但又要求秦王沐浴斋戒五天,才能将玉玺交给他。
蔺相如返回赵国时,秦昭襄王依然未能得到和氏璧。虽然他愤怒至极,却为了避免与赵国彻底决裂,只能宽容地放他回国。
三、和氏璧转化为传国玉玺
嬴政即位为秦王后,经过多位秦国国君的努力,秦国已经远超其他六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嬴政在实现统一大业后,宣布自己比肩古代三皇五帝,开始了大秦帝国的封建制度。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将和氏璧刻成传国玉玺。玉玺的直径大约四寸,顶部雕刻着五条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传国玉玺成为了皇权合法性的象征,是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的象征。
四、传国玉玺的失踪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临终时遗诏由长子扶苏继承帝位,主持丧事。然而,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担心扶苏即位后会削弱他们的权力,便密谋策划了沙丘事变,致使扶苏被害,胡亥成为了新帝。胡亥即位后依赖奸臣,实行暴政,导致民众怨声载道,秦朝陷入动荡不安。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进攻,秦王子婴无力抵抗,主动献上传国玉玺投降刘邦。刘邦在与项羽的楚汉战争中不断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而传国玉玺也随之成为大汉的象征。
西汉末年,幼帝刘婴由太后王昭君保管传国玉玺。王莽篡汉之后,派遣堂弟王舜进入宫中,逼迫太后交出玉玺。王昭君不情愿地将玉玺交出,怒气之下将玉玺摔落地上,致使一个角被磕破。王莽则命工匠用黄金修补。
随着汉朝的变迁,传国玉玺的命运也跌宕起伏,最终流转到各个朝代。在唐朝、五代十国后,传国玉玺一度消失。宋哲宗时期,曾有农民在田间发现玉玺,并上交朝廷。经过认证,专家认定它确实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然而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它可能是伪造的。1126年,金军攻破汴梁,徽、钦二帝被俘,传国玉玺也从此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