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曾指出,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尚未工业化且较为弱小的国家,几乎任何外部势力都能轻松掠夺其资源。在苏联的鼎盛时期,他们并未把中共视为特别突出的力量,认为其在众多共产主义阵营中并不具有显著地位。因此,苏联在最初选择支持的是国民党,而非中共。即使在中国经过三大战役的胜利后,苏联依旧尝试与美国商讨划定势力范围,曾提出将长江作为分界线。
然而,尽管如此,苏联并非完全没有向中国提供援助。在最初的阶段,国民政府得到了更多的援助,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直到此时,苏联才逐渐意识到新中国的潜力,开始对中国提供更多支持,逐步确立了“老大哥”的角色。然而,最终决定一切的,依然是实力。即使是曾经亲如兄弟的关系,在利益的冲突面前,也会变得冷淡。中苏关系五十年的纷争清楚表明,只有独立自主的力量,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大。
南下寻找盟友
苏联成立于1922年12月30日,尽管其领土辽阔,却在国际上处于孤立的状态,全球多数国家对苏联的红色政权充满戒心。列宁在世界地图上费尽心思,最终将目光投向了东方的中国,因为中国长期遭受列强的压迫,处于被压制的困境中。
当时,中国由北洋政府掌控,政权由直系军阀曹锟及其背后的吴佩孚主导。列宁派遣越飞南下寻找潜在的盟友,首站便是吴佩孚。然而,由于北洋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密切,吴佩孚背后有英美的支持,他对苏联持冷淡态度,尽管如此,他并未明确拒绝合作,只是提出要求苏联放弃外蒙古和中东路的条件。显然,苏联不能接受这个要求,于是越飞转向其他地方的实权派,然而其他势力的背后同样有列强的影子,最终未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合作伙伴。
在这一情况下,急需资金支持的孙中山决定向苏联寻求帮助,并提出合作的建议。双方一拍即合,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与越飞签署了《孙文越飞宣言》,正式标志着苏联与国民党开始建立联系。
为了支持孙中山的革命,苏联不仅提供了200万卢布的资金、8000支步枪、15挺机枪,还派遣了大量的军事和政治顾问,尤其是政治顾问鲍罗廷,帮助国民党按照苏联的模式进行组织改革,逐步将国民党从一个松散的组织转变为具有较强凝聚力的政党。
苏联之所以支持孙中山,不仅是为了帮助中国革命成功,更是希望通过支持革命后的中国,赢得一位坚定的盟友。除了解构国民党的组织结构,苏联还提出了建立黄埔军校的建议,旨在培养军事人才。为此,苏联提供了1700万卢布的资金及大量武器和弹药。
除了孙中山,苏联还寻求与冯玉祥的合作,向他提供了约6万支步枪、7000万发子弹、78门大炮和1100万贷款,进一步增强了苏联在中国的影响力。而对于同属左翼阵营的中共,尽管早期得到苏联的一些支持,但在苏联眼中,中共仍然相对较弱,更多的是承担起政治宣传和动员的角色。
蒋介石的上位与背叛
北伐战争前夕,孙中山突然去世,导致了国民党内部的权力真空。在此情况下,胡汉民、汪精卫和廖仲恺成为最有权力的人物。然而,廖仲恺却不幸遭到刺杀,蒋介石和汪精卫联手,暗中指控胡汉民为幕后黑手,迫使胡汉民流亡国外,从而让蒋介石顺利掌控了广州的政治中心。接着,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排除了苏联的影响,迫使汪精卫出国,最终成为国民党的实际掌权者。
蒋介石原本并不对苏联抱有好感,早在之前,他就曾与汪精卫商讨限制苏联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力,但汪精卫未曾在意,因为他当时仍需依赖苏联的支持。随着北伐的胜利,北洋军阀逐步倒台,英美的代言人被逐出,中国政坛的格局发生了变化。蒋介石与江浙财团合作,借助英美的支持,通过四一二政变清除了国民党内部的左派,最终建立起了南京国民政府。
汪精卫在得到苏联支持后,曾一度信任苏联。但随着四一二政变的发生,他对苏联产生了深深的戒备,尤其是在苏联提出进行土改和武装工农等一系列激进提案后。最终,汪精卫在武汉进行了清党行动,导致了七一五政变,宁汉分裂,两个派别互相攻击,最终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走向合并。
冯玉祥本有倒戈之嫌,在蒋介石承诺每月提供250万军费后,迅速倒向蒋介石阵营。可以说,苏联依赖的这些盟友最终都在关键时刻背叛了他们。经过五年的努力,苏联几乎未能取得任何实际成果。
与此同时,苏联对中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革命的第一枪,逐渐蔓延开来的红色火焰令苏联意识到中共的潜力,特别是在苏联的影响力依旧强大的情况下,任何与苏联有联系的中共人物,都会获得一定的权力。而那些没有与苏联保持联系的人,尽管拥有能力,却无法在中共内部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