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身边却有六大悍将没有随军,事后才发现他们的选择别具深意。这场战争本应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而亲自带兵东征孙权,然而,蜀国的主要将领却未全力支持,甚至有几位悍将选择了避战。实际上,这些将领的决定后来被证明远比看上去更为高明。
首先,第一个没有跟随刘备东征的悍将是赵云。赵云是蜀国的顶尖战将,平日里总是紧跟在刘备身边,无论是护卫还是征战,赵云始终不离不弃。但在刘备决定伐吴时,赵云却反其道而行之,站出来明确反对。根据《云别传》的记载,赵云在劝谏时曾提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先灭魏,则吴自服。”从这段话来看,赵云显然认为当务之急是打败魏国,而非孙吴。赵云的这一立场显然是与诸葛亮事先商量好的,他在刘备东征的关键时刻主动反对,可见他对这一战争的判断十分慎重。
第二位没有跟随刘备东征的是马超。马超在加入刘备之后,虽然曾力挺刘备称帝,但在刘备东征时,他并没有跟随。史料记载,马超当时身居高位,担任凉州牧,却并未拥有实权。他一度感到自己被架空,尤其在刘备为他设下的空职使他感到极度不满。马超虽未公开反对刘备,但他在东征中保持中立,甚至借病不出,这样的选择显示出他内心的不满和无奈。
第三位没有参战的悍将是马岱,马超的族弟。虽然马岱的武力稍逊一筹,但他依然是蜀国的战将之一。当刘备决定东征时,马岱与马超一起被派往汉中,负责防守。尽管表面上是为了帮助魏延守卫汉中,实际情况可能是刘备对马超和马岱的能力有所怀疑。这一安排无疑让他们无法参与东征。
第四位拒绝参战的是吴懿,刘备的妹夫。吴懿曾在刘备入蜀时表现出色,但在刘备东征时他并未随行。吴懿拥有一定的军功与威望,但他并没有急于参战,这可能是由于他深知与蜀国政治力量的复杂关系。吴懿属于东州派系的重要人物,且在刘备东征之时担任关中都督,选择保持中立有其深刻的政治考虑。
第五位没有参与东征的将领是王平,蜀国的名将之一,曾担任无当飞军的统领。王平虽有不凡的武艺和指挥能力,但在刘备东征孙权之时,他并未随军出征。王平当时负责牙门将职务,且刚加入蜀国不久,他显然还在评估刘备的统治力与战略方向。王平并非懦弱,而是谨慎选择留在川中,帮助刘备训练精锐部队,显然他有着不同的战略眼光。
第六位则是魏延,他是刘备的亲信将领之一,曾在入川和汉中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魏延虽然有能力担当大将,但他在刘备东征时却未参战。魏延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守卫汉中,而刘备则派遣了其他几位将领协助防守。这一安排使得魏延可以避免直接参战,而保持中立,不卷入刘备与孙权的冲突。
这些蜀国的悍将为何都选择不随刘备东征?除了魏延较为合理的守卫汉中的理由外,其他几位将领都可能是由于对刘备东征计划的不同看法,或是对自身地位的保护,才选择了避战。即使在初期刘备的伐吴计划似乎顺利,最终却因陆逊的火攻而惨败。这场战争的失败,也让这些选择避战的悍将们显得更为理智与高明。
最终,刘备虽初得意,但随着战事失利,他为自己的冲动行为深感后悔。如果你是蜀国的将领,在那个局势下,你会选择跟随刘备东征孙权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