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8年起,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山东抗战的支持力度,并陆续派遣了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前往山东,以便加强这一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进而扩大和稳固抗日根据地。1938年9月下旬,115师343旅的政治委员肖华带领一部分旅机关人员抵达冀鲁边区乐陵城,他决定将该地区的各路武装力量整合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指挥结构包括第五、第六和津浦三个支队。
肖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肖华,年仅17岁时便投身革命,他曾参与兴国暴动,年纪轻轻便开始从事地方工作,尤其是他出色的组织能力,得到了极高的评价。1933年,肖华被任命为红军师的政治委员,随着长征的开展,他也在红一军团担任组织部长,并在红军二师担任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加入了八路军115师并担任政治部副主任,参与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1938年6月,肖华被任命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由于其年轻的外貌,地方上对肖华的年龄产生了疑问,甚至有国民党委指派的乐陵县长嘲笑他为“娃娃司令”。此后,肖华便以“娃娃司令”的名字广为人知。1949年,毛主席曾幽默地称赞肖华:“你一时司令,一时政委,一时山东,一时东北,真是前途无量。”1955年,肖华被授予上将军衔。
曾国华:第五支队支队长
在平型关战役后不久,曾国华率领第2营及第1营4连组成了独立支队,脱离了主力团进行作战,这支部队便成为了著名的曾国华支队。曾国华1924年投身粤军,在随军参与北伐战争时,历经反围剿战斗,最终加入了红军。抗战爆发前,他已经担任团长职务。抗战爆发后,曾国华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2营营长,参与了平型关战斗,后来担任东进抗日挺进队第五支队支队长,并领导开展敌后游击作战。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国华率部挺进东北,担任过三纵七旅旅长、四野兵团参谋长等职务。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邢仁甫:第六支队支队长
邢仁甫早年曾在马鸿逵部队服役,后来加入共产党并担任兵运工作。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投入到抗日宣传,并成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救国军”的创建成员。在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组建时,邢仁甫被任命为支队长,并负责津南支队。1942年4月,他被任命为冀鲁边区军区司令员兼教导六旅旅长。此时,抗战已进入最为艰难的阶段,邢仁甫对局势产生了悲观情绪,最终逐渐走向堕落,甚至在部队中排斥异己,残忍杀害黄骅副旅长等人。事件败露后,邢仁甫逃往天津,先投靠国民党,后又叛投日本。天津解放时,他被捕并审判,最终被判处死刑。
孙继先:津浦支队支队长
孙继先最初在国民党军队第26路军的工兵营服役,当该部队宣布起义后,孙继先正式加入红军。长征期间,他担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营长,参与了四渡赤水等著名战役。在安顺场,孙继先带领十七勇士成功强渡大渡河,完成了这一历史性壮举。抗战时期,他担任129师386旅772团参谋长,并在1938年担任129师挺进队队长,后改任津浦支队支队长。1940年,孙继先升任旅长,指挥部队挺进鲁南,在沂蒙山区的极其艰苦条件下,多次成功击退日伪军的“合围”和“扫荡”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孙继先调任山东野战军第四师师长,曾担任华野纵队代司令员及三野22军军长等职务。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