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牛在哪里?日军看完也没招,不愧是最强阳谋
创始人
2025-09-08 07:33:47
0

中国会灭亡吗?

答复:不会灭亡,最终中国会胜利。

中国能够迅速取得胜利吗?

答复:不行,抗日战争注定是场持久战。

这段话出自《论持久战》,也是我认为最富有力量的一句话。我并没有夸大其词。山东平邑县曾有一位晚清举人,名叫孟老,他在当地小有名气。孟老在读完《论持久战》后,激动得泪流满面,欣喜地高呼:“我们中国又出了一个圣人,国家不会亡了!”

01

抗日战争应该从九一八事变后便全面展开,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日军占领东北三省之后,蒋介石与张学良的态度却出奇一致:不抵抗。蒋介石依然专注于对外避免战争、对内剿共,而国民党高层也在享受宁静的时光。令人愤怒的是,尽管杨靖宇将军在东北的抗日事迹感人至深,蒋介石依旧没有受到触动,反而把他的行动定性为“非法抗日”。杨靖宇将军临终时,胃里只剩下了棉花。日本迅速占领东三省,他们的野心愈加膨胀。经过几年的酝酿后,七七事变爆发,中国深陷困境。

全面抗战开始,但日军的攻势异常猛烈。仅在一天之内,卢沟桥、宛平相继沦陷;三天后,北平和天津相继失守;两个月后,淞沪会战惨败;三个月后,太原会战惨败;四个月后,南京保卫战再度失败。从卢沟桥到南京,日军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便跨越了接近半个中国。

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国军没有尽力?”答案是否定的。国民党军队尽了最大努力,所有可以参战的部队都投入了,但面对日军压倒性的火力,任何抵抗似乎都是徒劳。日军使用了战斗机、坦克和重武器,而中国军队连子弹供应都无法保障,许多士兵甚至没有枪支,最终只能以人海战术来抵抗。人多了,最终可能拼出一个“胜利”字眼,但现实却很残酷——无论如何堆人,都无法改变失败的命运。然而,他们还是坚持着,依旧继续拼搏。

日军无法理解,明知道注定会死,为何中国军人仍然愿意拼尽全力冲向他们?他们无法理解中国人在民族存亡时那股顽强的抵抗精神,直到今天,日军依然无法理解。

即便中国处于连败的困境,依旧有这样一幕: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人积极参军,他们在家乡的军营中等待组织的召唤,希望能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家知道,如果自己不去,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将会面临无法忍受的痛苦。而正是这种坚守,最终孕育出了开国将军、少将、中将、上将。每一位伟大的将领,都是在无数普通民众的坚守和牺牲中脱颖而出的。

然而,前赴后继的战士们仍然无法抵挡日军的猛烈炮火。人们开始陷入绝望,他们不知道如何打赢这场战争,更不确定自己是否能活着迎接第二天的太阳。对于未来的未知,人们的恐惧达到了极点。

让我们回顾当年的情形:蒋介石为争取英美的支持,将战争主战场设定在上海。这座城市是英美的租界,如果英美的利益受损,可能会直接插手干预。确实,蒋介石成功引起了英美的关注,然而,代价却极为惨重。在淞沪会战中,中国付出了30多万人的巨大伤亡,换来的是《九国公约》对日本的口头谴责。与现在日本排放核污水后鲜少受到制裁类似,这种“谴责”显得苍白无力。

淞沪会战虽然展现了中国人的顽强拼搏,但也极大地打击了民众的精神,尤其是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三十万无辜生命在一夜之间消失,日军再次在中国人民的伤口上撒盐。

1938年6月,蒋介石效仿关羽水淹七军的策略,想在河南花园口引发黄河决堤,试图通过大规模洪水淹没日军。然而,这一计划的执行方式让人无法容忍。蒋介石事先没有通知百姓,黄河决堤时,几百万中国人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结果,黄河泛滥造成89万人死亡,近400万人成为流民,1200万人受到影响,2000万亩农田被淹没,粮食歉收。

这一灾难的后果更为严重,正是由于黄河决堤,导致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三百多万人死于饥荒。此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信念,而蒋介石的政治决策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那么,蒋介石这一“自损八百”的行动到底给日军造成了什么损失呢?根据日本防卫厅的记录,日军的伤亡仅为7452人。这个结果实在令人无言以对。

尽管蒋介石采取了诸多手段,战局依然没有得到转机。四个月后,武汉也沦陷了。接着,蒋介石实施“焦土政策”,但由于操作不当,长沙城发生了大火,造成了30,000人死亡,城内90%的房屋被毁。这场“文夕大火”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又一场悲剧。

蒋介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努力了,但其军事决策上的错误始终未能扭转战局。

02

毛泽东早已意识到,国民党当局在国家战略层面没有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准备。毛泽东深知,即使付出再大的牺牲,也无法阻止日军。更糟的是,民众对战争的前景感到恐惧和绝望,“战必败”、“亡国论”频频出现在街头巷尾。面对这种思想上的混乱,毛泽东并没有被卷入其中,而是凭借自己的洞察力,为中国找到了前进的道路。

毛泽东结合古今中外的战争经验,写下了《论持久战》,这本书成了中国抵抗侵略的重要指南。《论持久战》的出版不仅引起了党内外的广泛关注,还激发了国民的信心。许多人开始感慨:“中国又出了一位圣人,国家不会灭亡了。”

蒋介石和许多国军高层也阅读了这本书,他们对毛泽东的军事才智表示敬佩。

03

《论持久战》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让敌人清楚地知道中国下一步的行动,但又无力对其进行有效应对。这本书以其直白的战略方法,展示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持久胜利潜力。即使日军高层看过这本书,也未曾料到它会如此准确地预见战局的发展。日军曾轻视《论持久战》,然而随着战争的推移,日军逐渐认识到,这本书中所预见的种种困境,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随着战争的持续,日本的资源开始严重不足,尤其在经济和兵员方面。中国全民抵抗,逐步积累小胜,最终在《论持久战》的指导下,取得了大胜。日军的战略在中国的持久战术面前,无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境。

04

《论持久战》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帮助中国人民看清了战争的前景,并为国家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日本的侵华之路,早在开始时便注定了失败。

相关内容

原创 ...
当提到北洋政府,许多读者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诸如军阀混战、缺乏民族...
2025-09-07 23:04:07
耶律楚材:元朝文化与政治的...
在中国历史的浩瀚星空中,许多历史人物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贡献闪耀...
2025-09-07 23:04:05
原创 ...
衣赐履按: 上回我们提到,前燕太宰慕容恪准备正式发起对洛阳的进攻。...
2025-09-07 23:03:57
曾经,很多人对西方有着极大...
很多人对美国、对整个西方一直以来都有极大的误解。 总觉得他们曾经强...
2025-09-07 23:03:39
清朝六部尚书和八大总督相比...
清朝时候,六部的老大分别是吏部的头儿、户部的头儿、礼部的头儿、兵部...
2025-09-07 23:03:36
原创 ...
一、是狡虏,还是刘皇叔? 刘备夺取西川的过程,可以说是历经艰辛,几...
2025-09-07 23:03:01
杭温高铁开通一周年 串联“...
2024年9月6日,杭温高铁正式建成通车。一年来,这条铁路线不仅为...
2025-09-07 22:51:36

热门资讯

山东体坛一周回眸|田径世锦赛山... 田径世锦赛 我省8名健儿出征 202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将于9月13日至21日在日本东京举行。中国田...
F1意大利站落幕!汉密尔顿稳居... 2025赛季的F1意大利大奖赛,将在北京时间9月6日正式开赛。这次比赛的练习赛已经结束了,可以说是迎...
原创 曹... 曹操未能统一天下,部分原因来自他实施的一项政策,这项政策如果运用不当,反而可能成为其失败的导火线。 ...
原创 偌... 如果生活中没有厕所,想必大家都会感到非常不便与困扰。然而,事实上,清朝故宫中,确实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厕...
考古学家在埃及确认一座3000... 中新社北京5月23日电 开罗消息:当地时间5月22日,埃及旅游和文物部宣布,一支由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
原创 清... 在《神圣家族》中,历史被概括为:“历史不过是追寻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这句话道出了人类的一生常围绕两...
原创 2... 在1945年,日本战败后,其经济状况与中国一样,处于一种几乎从零开始的困境。尽管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
原创 日...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请您点击“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后续讨论与分享,也能让您在下次访问时继续阅读相...
原创 荀... 荀彧与曹操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吸引了无数历史学者的关注。然而,荀彧选择自杀的背后原因,比许多人想象的更...
原创 朱... 朱元璋选择南京作为明朝都城的决策,实际上经历了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与多次尝试。这个过程充满了探索与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