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大多数时期实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政府通过土地和户籍的管理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从而形成了稳定有序、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然而,宋代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升,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了不加限制的政策,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纷纷涌入城市谋生。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找到一份正当的工作,因此城市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游民。
在《辞海》中,游民被定义为“无田可耕、流离失所的人”。在潮龙起的《试析清代的游民与会党》一文中,他指出游民有三个显著特征:没有稳定或正当的职业,生活来源不确定,处境十分贫困;在地域上高度流动,脱离了原有的宗法结构;他们以寄生或非法的方式谋生,对社会的破坏性极大。
换句话说,游民指的是那些脱离了原社会秩序的人,这必然对城市的治理形成挑战。那么,宋代城市中的游民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又是如何在城市中谋生的呢?
一、宋代城市游民大量产生的原因
(一)宋代“不抑兼并”导致大量农民破产
城市游民的主要来源是破产的农民,这些农民之所以流入城市,最根本的原因是失去了土地。为了防止农民失地,从秦朝开始,中国大多数封建王朝都实施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土地史也因此成为了兼并与反兼并的历史。然而,宋代在这一点上有着显著不同,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政策。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削弱开国功臣的兵权,采取了以大量土地和房产作为补偿的方式。这些勋贵无法全身心投入政治事务,便疯狂地进行土地兼并,导致宋代成为了土地兼并最严重的朝代。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政府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三年一次进行土地统计。尽管政府知晓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却始终未采取抑制措施。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得涌入城市,成为城市游民。
(二)人地矛盾突出和人身依附性的减弱
宋代结束了唐末五代的战乱,政权逐渐稳定,人口得以快速增长。据资料显示,宋太祖时期全国约有300万户,而到北宋末期,人口已超过2000万户,接近一亿人口。然而,可耕地面积并未随着人口增长成倍增加,导致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和土地兼并。
在宋代之前,即使农民破产,也不容易离开农村,失去土地后会沦为依附地主的佃农,深受地主控制。而在宋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劳务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佃农的法律地位逐渐独立。天圣年间,朝廷发布了一个诏令,规定佃农可以自由迁徙,地主不再有任意控制佃农的权力。
(三)城市经济的繁荣吸引游民
农民之所以选择进入城市,是因为宋代城市的繁荣极具吸引力。比如,城市中的娱乐活动,如三瓦两舍,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此外,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城市也需要大量从业人员,这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了谋生的机会。城市的夜市,尤其是充满烟火气的夜市,成为了贫困游民的栖身之所。
(四)其他因素导致的游民产生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其他许多因素促使农民进城。如自然灾害、战乱和沉重的赋税,都迫使农民涌入城市。宋代期间,天灾频发,许多农民遭遇灾难后不愿返回家乡,而是选择留在城市。尽管宋代政局相对稳定,但对外战争不断,尤其是为防备游牧民族的侵袭,战争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从而增加了城市游民的数量。沉重的赋税也是游民涌入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财政危机频发,农民负担沉重,许多无法承受的农民选择逃往城市寻求生计。
二、宋代城市游民的谋生方式
(一)依靠城市雇工谋生
当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游民后,他们大多依靠雇工工作谋生。他们在城市中从事一些低薪、短期的工作,如清理垃圾、搬运货物等。还有一些游民选择做江湖艺人,男性以表演武艺或卖药为生,女性则以拉弹唱等表演谋生,部分人甚至沦为妓女。
(二)通过奸诈手段谋生
宋代社会中,游民多被称为破落户、闲汉或鸟人,这些称呼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反映了游民靠欺诈、不正当手段谋生的生存法则。程颢在《论十事》中提到:“游民人数庞大,他们通过变诈、巧伪的方式维持生计,但常常日益贫困。”
乞讨也成为了一种谋生方式,宋代的乞丐群体已逐渐形成了组织化,乞讨成为了某些游民的职业。
(三)下层士兵与游民的纠缠
除了上述两类,宋代还有一类特殊的游民——兵痞。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士兵的地位较低。虽然军队规模庞大,但兵源却来自于社会上的游民。由于兵员充足,宋代实行募兵制,很多游民被招募进入军队,以应对内外战争。然而,这也导致军队纪律松懈,兵员的素质较低。王安石曾批评这种制度,认为它给国家带来了不小的隐患,因为许多兵痞在服役结束后,仍然会成为游民,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
这些游民虽然在不同领域谋生,但他们共同面临着困顿和无奈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