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东野为了增强指挥系统,组建了包括11纵在内的多个主力纵队,并给予各级领导干部重点支持。这时,中央总部也是全力以赴,派遣了许多重要的人物。其中,司令员万毅、政委刘兴元、副政委唐凯以及副司令吴瑞林等人,各自承担着重大的职责。此外,还从其他部队调任了几位师长,以进一步强化师一级的领导力量。
在后方医院养病的3纵9师师长徐国夫,因唐凯的推荐而被任命为5纵的师长。唐凯在担任3纵副政委期间,对徐国夫的作战能力颇为了解,深知他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尽管徐国夫因身体不适在冬季攻势期间离开了前线,但仍然是大家心目中的战将。他在休养期间得知5纵的成立,心中不禁感到惊讶,因为这在当时的战区内是一个重大新闻。东北战区一开始并没有设立5纵,在其他战区更是没有类似的编号,打破了这一不成文的规定自然令人关注。
徐国夫被调动无疑是挖了3纵的“墙角”,毕竟这支作为老部队的3纵在韩先楚的指挥下经历过不少关键战役,各师指挥员都争相参与主攻任务。这样的战斗风格以及士气,怎能不让人感到振奋呢?唐凯依据总部的指示,遵循“要人给人,给武器给武器”的原则,主动去找徐国夫谈话。徐国夫对于这个转变感到有些意外,毕竟他在3纵也并非没有其他职位可供选择,司令员甚至希望他回归后担任纵队参谋长,现在却被调往5纵这样一支尚需磨炼的部队。
最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留下的呢?调往5纵后,徐国夫担任该纵的主力师师长。在3纵作战时,他的7师师长邓岳为抢主攻的事情感到无奈,而且已经多次向韩先楚反馈过这样的状况。在5纵作战,是否会有更好的变化呢?当然,作为上级调动他去,拒绝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5纵成立后,部队着手进行思想和军事整训,以为即将到来的艰苦作战做好充分准备。随着辽沈战役的打响,由于整体战斗水平的差异,5纵与其他纵队相比,承担的任务并不显著。相比于1纵、2纵、3纵、4纵、7纵、8纵、9纵和10纵,5纵的任务显得较为一般,尤其是与10纵驻守大虎山、黑山一线的关键位置相比。
在辽沈战役结束后,部队向华北挺进,5纵参与了丰台战役。然而,在攻坚战对于天津的作战中,5纵并没有下大规模的军力,主要的攻城任务还是由锦州的部队来负责,这显示出5纵在城战方面依然缺乏大规模的作战经验。
随着平津战役的推进,四野的主力纷纷南下。42军在进入河南后,虽然并没有继续南下,而是留守剿匪任务。恰在此时,徐国夫被调往湖南担任警卫工作。与老部队政委的交谈中,经过他的劝说,徐国夫被希望能够回归部队。对徐国夫而言,这显得有些矛盾,因为他对新部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感情,而对老部队的情感则更加深厚。
更重要的是,40军在中南地区有作战任务,而42军的主要职责则是剿匪。究竟是什么因素打动了他,现在无从得知。但他心中依然有所顾虑,毕竟去担任师长不仅需要人手,也意味可能挤掉某个老战友的职务。政委向他保证,只要他愿意回归,其他的事情无需他担忧。
就这样,在一次外出执行任务时,徐国夫重返了老部队。而对于42军的高层是否支持这一调动,则成了一个未知数。从作战任务来看,42军的工作压力并不大,而40军则面临着即将对白崇禧部启动作战的重大任务。经历了先前莫名其妙的调离,如今又被调回老部队,真可谓是一个越发复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