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六年八月,康熙帝举行了自登基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封妃仪式。此次封妃除了册封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为皇后,以及内阁大臣佟国维的女儿佟佳氏为贵妃外,还同时册封了七位女子为嫔位。这七位新晋嫔位的女子分别是:安嫔李氏、敬嫔王氏、端嫔董氏、荣嫔马氏、惠嫔那拉氏、宜嫔郭络罗氏和僖嫔赫舍里氏。她们成为康熙朝除皇后和贵妃之外,最早得到册封的后宫主位。
档案记载:“康熙十六年八月丙寅,皇帝命令尚书吴正治,侍郎额星格、杨正中、马喇、富鸿基,学士项景襄、李天馥等,持节册封李氏为安嫔,王佳氏为敬嫔,董氏为端嫔,马佳氏为荣嫔,纳拉氏为惠嫔,郭络罗氏为宜嫔,赫舍里氏为僖嫔。”而其中一位贵妃,便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康熙朝共有十一位妃嫔,其中包括顺懿密妃王氏、纯裕勤妃陈氏、惠妃纳喇氏、荣妃马佳氏、平妃赫舍里氏、宜妃郭络罗氏、宣妃博尔济吉特氏、慧妃博尔济吉特氏、成妃戴佳氏、定妃万琉哈氏、良妃卫氏。此外,康熙皇帝还有十位嫔妃,分别是熙嫔陈氏、僖嫔赫舍里氏、端嫔董氏、静嫔石氏、安嫔李氏、敬嫔王佳氏、襄嫔高氏、穆嫔陈氏、通嫔纳喇氏、谨嫔色赫图氏。
在这十位嫔妃中,七位为汉族女子,她们各自经历了不同的人生,最后的结局又会是怎样呢?在康熙帝的后宫中,汉女嫔妃们到底是谁?
康熙帝汉女庶妃——成妃(戴佳氏)
戴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出生于司库卓奇的家庭,是康熙帝的妃嫔之一。虽然她入宫的具体时间不详,但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戴佳氏生下了皇七子胤祐。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正式封她为嫔位,但没有举行册封礼。直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她才正式被封为“成妃”,这也使她成为当时年长的皇子生母中,封号最晚的一位。她去世时,享年七十岁左右。成妃的金棺最终被安葬在景陵妃园寝。
康熙帝汉女庶妃——端嫔(董氏)
董氏,康熙帝的庶妃之一,出生于正黄旗包衣的董达齐家族。康熙十年(1671年)她生下了康熙帝的皇二女,但不幸的是,这位皇女在年仅三岁时夭折。康熙十六年(1677年),董氏被册封为端嫔,排在册封的七嫔中的第三位,仅次于安嫔李氏和敬嫔王佳氏。董氏在这次封嫔后,名分停留在嫔位,始终没有晋升,也没有再生育。最终,她的结局仍不为人知。她的金棺安葬在景陵妃园寝。
康熙帝汉女庶妃——安嫔(李氏)
李氏是汉军正蓝旗的总兵官刚阿泰的女儿,祖父李永芳曾是明朝将领,后来投降清朝,并立下赫赫战功。李氏在康熙四年(1665年)通过八旗选秀入宫,并成为康熙帝的庶妃。安嫔李氏之所以能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被册封为安嫔,位列七嫔之首,很大程度上与她家族的高贵背景有关。李氏的祖父李永芳为“抚西额驸”,并与清朝宗室关系紧密。尽管如此,李氏并未享有皇室血统。她的家庭背景加上康熙帝的宠爱,使她成为了这次封妃中最为显赫的女子之一。然而,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安嫔李氏在封妃后仅三四年便神秘消失,生死未明。她的消失,成为康熙后宫的一个未解之谜。
康熙帝庶妃——敬嫔(王佳氏)
王佳氏,满洲镶红旗人,是护军参领华善的女儿。她在康熙十年(1671年)入宫,但最初未获得正式封号,仅为庶妃。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王佳氏才被册封为敬嫔,位列七嫔之中,仅次于安嫔李氏。敬嫔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的档案中消失,甚至未葬入景陵妃园寝,历史上也没有她的详细记录。
康熙帝庶妃——熙嫔(陈氏)
陈氏,汉族人,出身于陈玉卿家族。她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下了康熙帝的皇二十一子允禧,之后被尊为“皇考贵人”,并在雍正帝继位后获得封号“熙嫔”。她于乾隆二年(1737年)去世,享年48岁,葬于景陵妃园寝。
康熙帝庶妃——穆嫔(陈氏)
陈氏,苏州人,出生于汉族陈歧山家族。她是康熙帝晚年的妃嫔之一,并且生下了康熙帝的二十四子胤秘。尽管陈氏深得康熙帝宠爱,但她始终未获得正式的嫔位。雍正帝即位后,陈氏被尊为“皇考贵人”。她最终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去世,并由乾隆帝追封为“皇祖穆嫔”。
这些女子中,有些在康熙帝后宫内享有显赫的地位和宠爱,而有些则因为历史的尘封,成为了无法探知的谜团。康熙帝的后宫不仅是权力与宠爱角逐的场所,也是历史遗留的许多不解之谜的发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