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某一天,毛主席来到八路军后方政治部进行视察。当他经过宣传科长李卓然的办公室时,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李卓然抬头一看,竟然是毛主席亲自前来,他顿时愣住了,惊讶之情溢于言表,一时间无言以对。毛主席则带着微笑走上前,握住李卓然的手,语气温和而意味深长地说道:“卓然同志,组织上的处分有点重,你不要太放在心上,这些都是暂时的。现在党内有一些同志对于西路军的事情还有看法,中央也需要照顾大家的意见。”
李卓然听到这些话,顿时眼眶湿润,没想到毛主席如此关心他,特意走进办公室安慰他。他立即向毛主席保证,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将全力以赴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
那么,为什么毛主席会提到“处分有些重”呢?确实,李卓然曾是西路军的政治部主任,然而如今却只是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从职务层级上看,他的职位被降了整整八级,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调整。
大家或许还记得,当组织最初安排李先念的职务时,有意见认为他应该担任营长,但考虑到李先念在西路军担任的是30军政委,这种降级便显得尤为不公平。最终,连毛主席也觉得这种安排不合适,表示这种处理方式不公正。而李卓然在西路军担任的职务甚至比李先念还要高,现在却仅仅是后方政治部的科长,这种职务上的差距显然让人感到不公平。虽然革命军人崇尚服从,但作为曾经的高级将领,突然被降级确实令人感到遗憾和失落。
尽管如此,李卓然一直秉持大局为重的原则。在组织找他谈话时,他没有提出任何条件,而是毫不犹豫地报到。也许正是因为李卓然的这种大度与坚定,使得毛主席特意前来安慰他。
值得一提的是,李卓然曾担任过毛主席的秘书,并且在遵义会议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投出了决定性的一票,直接帮助毛主席重新确立了核心领导地位,两人的战友情深厚且深不可测。
李卓然的革命生涯可以追溯到相当早期。年轻时,他前往法国进行勤工俭学,并在此期间接触到马列主义。1922年,他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不久后转为正式党员,之后又前往苏联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为了配合革命需要,李卓然回到了国内,开始为新成立的工农红军翻译苏军的各项条令,尤其是关于政治工作的条例,并在这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随着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李卓然被调入了红军总司令部工作。在他上班的第一天,他就见到了毛主席。当得知他是留学归来的同志时,毛主席十分高兴,和他进行了深入交流,并鼓励他继续研究和钻研苏军的政治工作制度。
不久后,李卓然被调到毛主席身边工作,负责为毛主席搜集各类报纸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同时跟随毛主席下乡或下部队进行调研。毛主席对李卓然的工作非常满意,两人的关系也愈加深厚。每当毛主席遇到人生的困难或挑战时,李卓然总是会带着药品和资料去看望他,并向毛主席汇报军队的情况,逐渐得到了毛主席的深厚信任。
在遵义会议上,李卓然作为红五军团的政委,因发挥了关键作用,帮助毛主席重新确立了在红军和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极大贡献。会议开始后的第二天,李卓然才赶到,毛主席听说后深夜与他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长谈,详细了解了红五军团的现状及后卫部队的伤亡情况。第二天的会议上,李卓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当前军事指挥存在的严重问题,并强烈建议毛主席负责军事指挥工作。李卓然毫不畏惧,明确表示:党最讲实际,如果不做出改变,红军将面临更大的损失。这一立场最终得到了全体与会人员的认同,会议通过决议重新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并未忘记李卓然,特地将他从东北调入北京,任命他为马列学院院长,后又担任中宣部副部长。李卓然享年90岁,直到晚年仍坚持革命理想,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