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23日,红四方面军总部收到了一份标注为“AAAA”号的加急电文。这封电文内容较长,但其中有两点关键信息:
首先,中央红军明确了进军四川的战略目标。
其次,红四方面军需要全力以赴,迅速渡过嘉陵江,突破敌人防线,以支持中央红军北上作战。
按照常理,红一、红四两大主力即将会师,这应该是一个好消息。然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看到这封电文时,却罕见地皱起了眉头。
执行几场重要战斗来支援另一支红军部队进入四川,这本该不算难事。然而,真正的难题出在渡过嘉陵江。嘉陵江中游的河段,北部江面狭窄、流水平缓、滩浅,虽然适合大兵团通过,但一旦渡过,便是险峻的剑门关,硬碰硬必定吃亏。南部江段,不仅江面宽广,水流湍急,且驻扎了川军两大军阀——邓锡侯和田颂尧的部队,约有30多个团。
尽管川军的战斗力很差,经过20多年的军阀混战,川军的兵员大多是那些被称为“双枪兵”的士兵,手中拿着破旧的土枪与烟枪,士气低落,训练水平极为低下,几乎不能构成什么有效的战斗力。在与四方面军的对抗中,川军常常屡战屡败,唯一的优点就是非常擅长逃跑,根本追不上。
然而,尽管川军实力不强,徐向前依然不敢轻易选择与之直接交战。他深知,川军之所以如此懦弱,并非因为他们不想打,而是川中军阀各有算盘,面对红军时都希望保存自己的实力。川军的老兵早已厌倦了内战,然而眼下,两个红军主力涌入四川,这无疑触动了川军的神经,军阀们不敢再掉以轻心。
川军对嘉陵江北岸长达200多公里的防线进行加固,邓锡侯和田颂尧抢修了近400座碉堡,滩头布满了陷阱和土雷。若在这里与川军决一死战,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在广元苍溪坝举行的紧急军事会议上,四方面军的将领们围绕如何渡过嘉陵江展开了激烈讨论。硬攻怕死伤过多,偷渡又难保隐秘,讨论了许久,依旧无法拿出有效的方案。最终,徐向前一语定江山:“先打孙蔚如!”
此话一出,众人皆感震惊。孙蔚如,西北军出身,杨虎城的心腹干将,因不愿参与内战,一直避开与红军的正面接触,被认为是一个“老好人”。而且此时孙蔚如正驻扎在陕西汉中,和四方面军并无任何直接的利益冲突,为什么要主动去挑起这场麻烦?
然而,徐向前的解释很简单:“调虎离山。”
川军此时急切希望将红军赶出四川,一旦红军开始进攻陕南,嘉陵江一线的邓锡侯和田颂尧必然会调集主力北上,力图将红军彻底挡在四川之外,这为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提供了有利机会。打孙蔚如的目的并非真要与其开战,而是利用他引开川军的主力,为四方面军的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孙蔚如虽然嘴上承诺与红军互不侵犯,但在红四方面军“六路围剿”川军时,陕军也曾响应蒋介石的号召出兵,对红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再者,胡宗南的中央军逼近川陕边界时,孙蔚如对红军的侧面威胁袖手旁观。这让徐向前认为,适当的敲打孙蔚如一下是必要的,所以出击陕南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强渡嘉陵江创造机会,二是给孙蔚如一个警告。
这一计划看似完美,但实际执行时却遭遇了麻烦。
2月上旬,徐向前亲自带领12个团奇袭陕南,攻占了川陕门户宁强,并继续向北推进,打向勉县。但在战况最为顺利之时,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却打乱了徐向前的部署。
前线传来战报,红4军军长王宏坤汇报称:“红12师36团进攻受挫,师长徐勋礼、团长、政委全部负伤,全团连以上指挥员大部分伤亡,仅剩1个连长和两个指导员。”
36团本是四方面军最精锐的主力之一,怎么可能在交战初期便遭遇如此惨重的损失?直到侦察员传来详细战况,徐向前才意识到,陕军并非软弱如想象。36团遭遇的敌人,正是陕军中最精锐的“老虎旅”——第49旅。此旅为孙蔚如的王牌部队,全旅装备齐全,兵员精良,素以战斗力强悍著称。旅长王劲哉更是以狂人般的豪言壮语著称。
在此情形下,徐向前意识到,面对49旅的强大,必须尽快做出调整,换上更有实力的部队来对抗。
最终,徐向前决定派遣“夜老虎团”——30军88师265团。这个团是30军军长程世才亲自培养的精锐部队,所有成员都是精挑细选,具备一流的枪法和夜战能力,特别擅长在黑夜中迅速穿插敌阵,作战力极为出色。
265团的表现堪称典范,他们曾在登龙坪成功抵挡住一个旅的进攻,在夜间主动出击,全歼敌人一个团;第二次在毛坝场,夜袭敌人时快速消灭两个营,顺利击毙敌旅长。川军面对这个“夜老虎”简直寸步难行,夜战更是让他们无从招架。
在战斗前,政委李先念和88师师长郑维山展开了战前部署,郑维山决心全力以赴,击败49旅。最终,这场夜袭战以265团的胜利告终,49旅遭到重创,王劲哉带领残兵逃入深山。
这场战斗历时二十多天,红四方面军歼敌4000余人,川陕震动。陕军退败后,中央军担心红军趁胜进入甘肃,立刻召回原定进入四川的部队。与此同时,川军邓锡侯也只能抽调一些江防团来填补防线的空缺。
陕南战役的成功,为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也破除了川军的防线,最终顺利与红一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然而,最不理解这场战役的,是杨虎城。陕军与四方面军签订过不侵犯协议,但徐向前此举彻底打破了两军的盟约。杨虎城对此愤怒不已,并认为这是导致陕西局势进一步紧张的导火索。
后来,杨虎城曾向周恩来抱怨,如果没有这场战斗,西安事变或许就不会发生。而周恩来也对此深感遗憾,表示:“这仗真不该打。”但他随后指出,这并非战略上的错误,而是这一战让多方势力的关系发生了剧变。
不过,徐向前在事后也进行了澄清,指出陕南战役本意只是一个“虚晃一枪”,红军如果真的全力出击,完全可以消灭孙蔚如的部队,拿下整个汉中盆地。
无论如何,这场战役为四方面军顺利渡江提供了保障,也最终使得两支红军主力在四川会师。至于之后中央军增兵陕西,及西安事变的发生,那是另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