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局是我党建国后在西南地区设立的重要代表机关,负责领导该地区的党政工作,并为我国西南地区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该局的历史分为两次组建,第一次是在1949年7月,最后一次则是在1960年10月。但随着全国行政机构的调整,西南局最终在1966年被撤销。
西南局第二次组建时,中央西南局的第一书记由李井泉担任。那么,在李井泉之后,西南局的其他书记又分别是谁呢?他们都曾担任哪些重要职务?
首先是西南局的第二书记,李大章。李大章是我党北方局的创始人之一,早在1932年,他便成为了北方局的委员,并曾担任北方局宣传部长一职。西南局组建后,李大章一直在川南地区工作,当时他不仅是川南区党委的第一书记,同时还担任西南局书记和四川省委的第二书记,他的地位仅次于李井泉。1966年,西南局被撤销后,李大章调入中央工作,成为国家的正部级干部。
接下来是廖志高,他来自四川冕宁。廖志高在革命时期主要活跃于川东地区。四川解放后,他协助张国华、谭冠三等人进军西藏,为西南地区的解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建国后,廖志高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包括西南局书记,并曾任福建、四川和西康等省的党政一把手,最终晋升为正部级干部。
第三位是阎红彦,新中国的开国上将,陕西安定人。阎红彦是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在红军长征过程中,他协助刘志丹等人进行陕北反“围剿”战斗,深得刘志丹的信任。阎红彦是唯一一位文职出身的开国上将。1955年,阎红彦虽然已被调任地方工作,但毛主席力排众议,亲自为他授予上将军衔,使他成为57位上将中唯一的文职干部。
第四位是张经武,开国中将,湖南酃县人。张经武是我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曾参与过建国豫军的作战并领导过情报工作。担任西南局职务期间,他主管西南地区的防务工作,指导了西藏和西康两军区的军事训练。1966年西南局撤销后,张经武调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晋升为副部级干部。
第五位是周林,贵州省委的第一书记,来自贵州仁怀县。周林在20岁时就加入革命,24岁时成为中共党员,曾在共青团天津市委、新四军第1师等多个岗位上担任职务。周林曾领导过多个革命运动,担任过陈毅元帅的保卫助手,并参与了天津共青团组织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他协助恢复上海经济,并帮助贵州修建机场、铁路,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周林当选为教育部副部长,1997年因病去世,享年85岁。
接下来的书记是于江震,一位革命元老,曾担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解放后,于江震负责西南局的工业工作,并曾出任中央工业部副部长,最终晋升为副部级干部。
第七位是阎秀峰,山西天镇人。他曾参与晋南党组织的创建,并曾担任中共晋南行署主任和中共雁北工委书记。阎秀峰在中南局时,负责城市建设和水利工作,并于1983年因病去世,享年69岁。
第八位是陈刚,来自四川富顺县,历任江西省委特派员等职。陈刚曾参与共产国际七大会议,是我军少数参与国际会议的革命家之一。解放后,他先后在东北和四川工作,担任西南局监察组组长,并在1967年因病去世,享年61岁。
第九位是张国华,开国中将,江西永新人。张国华在革命时期曾领导冀鲁豫根据地的创建,担任过二野18军的军长以及成都军区政委,为西藏解放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十位是贾启允,山西牺盟会的领导人,山西闻喜人。贾启允曾在八路军担任多个职务,解放后,他调往四川工作,成为成都市委书记,并在1960年后担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直至2004年因病去世,享年90岁。
第十一位是刘植岩,河北昌黎人,曾任八路军太岳军区一分区政委等职。刘植岩曾参与山东兵运工作,抗战期间成为太岳军区的领导人。建国后,他担任了西南局组织部部长等职务,并在1967年因病去世,享年49岁。
第十二位是任白戈,四川南充人,曾参与五四运动及南充学生运动,担任过四川省委秘书等职。任白戈在土地革命时期协助重建四川省委,抗战爆发后,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并受到党内外的赞誉。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重庆市市长和四川政协主席等职务,1986年因病去世,享年86岁。
最后一位是曾希圣,湖南资兴人,曾在第二野战军担任参谋长。1960年,西南局重建后,曾希圣调往成都工作,成为西南局的委员。
综上所述,西南局第二次组建后,共有六位书记曾担任正部级职务,其中两位还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这些领导人的才干和贡献,使得西南局成为了一个人才济济的领导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