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废除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实行了六部九卿直接向皇帝负责的体制。这一举措让皇帝的工作负担大幅增加,于是,到了明成祖永乐年间,朝廷便设立了内阁,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明朝的内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集体宰相,掌握了极大的权力。然而,与明朝的内阁相比,清朝的内阁制度则经历了一个逐渐削弱的过程。虽然清朝的内阁似乎地位越来越高,但实际上的权力逐渐缩小,最终沦为协助皇帝批答奏章的“工具”。
清朝内阁制度为何会逐渐走向衰退?我们可以将清朝历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在关外打下基础的酝酿发展期;第二个阶段是顺治帝入关后的统一大一统时期。要追溯清朝内阁制度的源流,必须从努尔哈赤的创业时期开始谈起。
努尔哈赤在反明起义之后,逐步扩大了势力,尤其是在萨尔浒之战中大破明军后,东北地区除了关宁锦防线之外,几乎都纷纷归降。然而,尽管努尔哈赤是蛮族出身,他深知仅凭军事力量无法治理天下。因此,在其势力迅速扩展的过程中,他非常重视人才的吸引与选拔。范文程便是其中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被誉为“大清开国第一文臣”。范文程原为明朝人士,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且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考取了秀才。后来,随着布尔哈赤攻占抚顺,范文程看到了后金政权的迅速崛起,决定投奔女真人。
范文程的加入对于努尔哈赤来说,无疑是如同刘备得到诸葛亮那样的重要转折。自此,后金政权的顶层设计逐渐有了主心骨,政治体制得到了迅速的开拓。范文程非常了解汉族政权的构架,并能熟练运用各项政治制度。因此,他仿照明朝的体制,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政权量身定制了一套高效的管理机构,其中之一便是文馆。
根据《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八的记载,皇宫的叙馆最初是以内阁和翰林院的职能进行设置的,文馆逐渐发展成了后金时期的一种重要机构,也是清朝内阁制度的雏形。文馆有着复杂的职能,首先,它相当于现代的秘书处,负责起草皇帝或大汗的政令;其次,文馆还充当了外交部门,负责安排与外部政权的外交事务;此外,部分文馆官员还兼任将领,参与军事行动。比如,在天命十年(1625年),文馆学士尼堪被赐号“巴克什”,并率军征讨虎尔哈部。文馆还负责组织重要的国家活动,且翻译大量汉族典籍,尤其是军事理论著作,方便后金将领学习。
可以看出,文馆在努尔哈赤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个多职能的行政中心,并为后来的清朝内阁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明朝内阁制度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成祖永乐年间,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最终成为了大明帝国最重要的权力中枢。特别是嘉靖和万历两任皇帝的长期消极怠政,使得内阁权力大幅增强,内阁首辅成为了实际的宰相。内阁不仅掌握了票拟人、批答、诏令、封驳、决策会议等一系列权力,许多权臣如张居正、严嵩等便是凭借内阁首辅的权势成为朝中的重要人物。
与之相比,清朝在建立初期缺乏适用的政治制度经验,特别是作为游牧民族的满洲人未曾建立起像汉族那样高度发达的政治体系。因此,努尔哈赤听取了范文程等人的建议,借鉴明朝的体制,初步建立了清朝的政治架构。在这一过程中,“大学士”与“巡抚”等职务也开始在清朝官僚体系中出现。虽然清朝在军事上消灭了明朝,但在政治制度上却深受明朝体制的影响。
随着清军入关,面对广袤的领土,清朝统治者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应对这种局面,顺治十五年(1658年)时,清朝正式将内三院改组为内阁,并参照明朝的旧制设为五品衙门,内阁逐渐成为清朝的行政机构。从此,内阁的职能与职权不断受到历代君主的调整与完善,然而其权力始终逐渐式微,最终成为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机构。
清朝的内阁制度与明朝相比有几大显著差异。首先,在殿阁设置上,乾隆帝于1748年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和殿,并将其替换为体仁阁,使得内阁的设置更加规范。其次,清朝内阁的编制庞大,辅助机构众多,如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等,远超明朝时期的简陋结构。第三,清朝内阁的运作比明朝更为稳定,清帝对政务的管理较为高效,内阁的运作也较为规范。
随着历史的发展,清朝内阁制度的演变可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孕育期,范文程等人通过借鉴明朝制度,为清朝内阁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阶段是初步形成期,随着皇太极的改革,文馆逐步改组为内三院。第三个阶段是发展期,康熙帝将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并开始完善内阁职能。第四个阶段是完善期,乾隆帝将内阁与军机处的职权划分清晰,内阁逐渐成为一个名义上的机构。最后,进入衰退期,清朝的内阁制度逐渐失去了实权,最终在宣统三年(1911年)彻底消亡。
总体而言,清朝的内阁制度在其演变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四个特点:其一,担任皇帝秘书的职能;其二,担任顾问角色,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其三,作为政务的中转站,连接皇帝与六部;其四,承担文化教育职能,负责文史修订与科举工作。然而,随着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内阁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最终成为一个名存实亡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