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春刀》和《锦衣之下》等古装影视剧的热播,让许多观众对明代锦衣卫有了初步的了解。剧中,锦衣卫的帅气装束、冷酷形象和卓越武功迅速吸引了大量粉丝。那么,作为皇帝最信任的精锐部队,肩负保护皇城安全,拥有数十万兵力的锦衣卫,在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为什么没有出现捍卫皇城的身影呢?
锦衣卫最初由明太祖朱元璋创立,最初的主要职责是监视朝中的大臣、武将乃至藩王。尤其是那些拥有重兵和地方权力的封疆大吏及藩王们,朱元璋要详细了解这些人每日的活动,甚至连他们吃的是什么、见了谁,他都想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锦衣卫的职能逐步扩展,除了内部监控外,他们还承担了对外敌和军事情报的侦查与渗透工作,最终发展成了一个类似于今天情报部门的机构。
在朱元璋大肆清洗功臣时,所有的侦查和执行工作几乎都由锦衣卫一手负责。例如蓝玉和胡惟庸的谋反案,都是锦衣卫通过调查取证,并上报给朱元璋后才得以执行,最后导致了抄家灭族的悲剧。然而,随着锦衣卫权力的不断膨胀,冤假错案、严刑逼供的事件也逐渐增多,朝中的反对声不断上升。一些大臣翻出如李善长谋反等历史案件,令朱元璋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为了平息众怒,他不得不裁撤锦衣卫,销毁所有相关的刑具和证据。
尽管电视剧《朱元璋》中展现了朱元璋善待锦衣卫首领二虎的情节,实际上,历史中的朱元璋并没有如此宽厚。在他处决了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后,紧接着第二任指挥使蒋瓛也未能逃脱同样的命运。对于这些曾经为他效力的高官,朱元璋选择了将他们作为政治牺牲品,在需要时利用他们来平息民愤。可以说,在朱元璋治下,锦衣卫的指挥使几乎成了极高风险的职位。
随着朱元璋的去世,锦衣卫并未消失,直到朱棣登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才重新恢复了锦衣卫的职能,并使其重新焕发了生机。此后,锦衣卫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到明中期,其规模已经达到十余万之众。本应是这样一支庞大的精锐部队,对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应当能够进行有效抵抗。即使无法直接击败李自成,锦衣卫仍然有足够的能力通过暗杀、渗透、斩首等手段协助守卫皇城。然而,现实却是,李自成进城时,锦衣卫不仅未进行抵抗,甚至连其影子都看不见,这究竟是为何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虽然锦衣卫的编制依然庞大,但其中的许多成员与最初的精英部队完全不同,很多人都是通过金钱或关系勾结上位的冒牌货。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起,宦官开始逐步掌握了朝政的实权,并逐渐渗透到锦衣卫中。锦衣卫的实际指挥权被宦官集团所掌控,许多高级职员的任命都是由宦官集团来决定的。正如电影《绣春刀》中张译饰演的陆文昭一样,为了得到升职机会,他不惜贿赂魏忠贤身边的太监,换取在魏忠贤面前露脸的机会。这使得锦衣卫的官员们不仅不再专注于守卫国家,反而更注重与宦官集团的勾结,从而导致了腐败现象的严重滋生。
锦衣卫官员的腐败,主要体现在通过出售编制来敛财。许多富家子弟只需通过送钱,就能被安排进入锦衣卫,享受一个公务员的名头和高福利,而不必承担实际责任。这使得锦衣卫的成员构成变得越来越不堪,许多官员的孩子甚至在未成年时就成为了锦衣卫的名义成员。锦衣卫的身份变成了许多人镀金的工具,成为了社会上黑恶势力压榨百姓的工具。由于锦衣卫并不独立行事,他们的行动需要依赖上级的“驾贴”,相当于现代的逮捕令或行政许可。有些地痞流氓通过购买“驾贴”来进行勒索和恐吓,甚至用这些手段敛财。
当李自成的大军还未逼近北京时,许多锦衣卫成员已经销毁了所有与锦衣卫相关的证据,甚至迅速逃离了京城,生怕起义军找上门来报复。这些由富家子弟和地痞流氓组成的锦衣卫,早已不复当年的英勇风采,几乎无人再愿意为国家效力,导致了锦衣卫在关键时刻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