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大热的《封神第一部》电影中,导演刻画了一个强大、冷酷而残暴,但并非昏聩的商纣王形象。这一描绘趋势在近年来的中国影视作品中逐渐显现,尤其是与早期将商纣王塑造成昏庸、懦弱、只会享乐的形象相比,显得更加深刻且符合历史。这样的转变,代表了中国编剧们开始更加尊重史实,在编剧过程中注重查阅史料。
历史上的商朝确实灭亡于商纣王之手,但商纣王本身并非像传统影视中描绘的那样无能,他实际上是一位非常强大的君主。许多朝代灭亡时,都是因为长期的衰弱和外敌屡战屡败,军队的战斗力逐渐丧失,直到国家灭亡。而商朝则不然,商朝在灭亡时仍有强大的武力支持,不仅军队规模庞大,而且综合战力至少是周武王的20倍以上,这几乎是“大象”与“蚂蚁”的差距。
然而,商纣王的最终败亡却源于周武王的突然反叛。商纣王本名帝辛,是商朝的第31位君王,也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帝乙是他的父亲,他有四个兄弟,其中微子启后来成为了宋国的君主,微仲衍、子期分别成为其他国家的领袖。帝辛是父亲最宠爱的儿子,因其外貌俊朗、武力强大且极具智慧而深得父亲喜爱。
《荀子·非相篇》和《史记》都对商纣王有过极高的评价。《荀子·非相篇》称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而《史记》则记载他“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从这些描述来看,商纣王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天才,且外貌英俊,所有正史记载都没有任何他是昏庸帝王的证据。因此,编剧们若是查阅历史资料,绝不可能将商纣王描绘成一个猪头帝王。
帝辛自继位为商纣王后,频繁对外征战并多次获胜。史料记载他俘获了上百万的敌人,将其作为奴隶。他的军队被称为“百克”,即百战百胜。即使在商朝灭亡的最后一年,商纣王的主力军依然在征讨东夷,直到周武王趁机偷袭商朝的后方才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因此,商纣王无疑是一个非常强大、冷酷且擅长战争的君王,而不是一个昏聩的暴君。
然而,商纣王的暴行也不容忽视。史料中多次提到他对自己臣子的残暴行径,他屡次弑杀大臣,甚至杀害自己的家族成员。西伯侯周武王的反叛就是在商纣王的暴行下愈演愈烈,如果商纣王不那么残暴,西伯侯也许根本不会选择反叛,也许商朝也不会灭亡。因此,商纣王的昏聩更多体现在他对臣子的冷酷无情,他用残暴手段削弱了自己的支持力量。
例如,商纣王在位期间,杀害了姜皇后,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等重要的诸侯人物。西伯侯姬昌被囚禁七年,并在极度痛苦中被迫食用了自己长子伯邑考的肉饼以表忠心。唯一没有受到致命打击的是北伯侯崇侯虎。商纣王的暴行导致了大规模的背叛,尤其是西伯侯的反叛行动几乎是商纣王自找的。
商朝在牧野之战中几乎所有的诸侯国都站在了西伯侯的一方,这一切都源自商纣王的暴政。在牧野之战时,西伯侯率领的联合军队集结了大量兵力,而商纣王则将所有近卫部队和奴隶兵投入了野战。这表明商纣王的自信,他相信自己的军队即使处于劣势,也能通过战场上的直接对抗击败反叛的力量。然而,这种过度自信和对手下忠诚的误判,最终导致了他的彻底失败。
虽然史料中提到的军队数量常常不准确,尤其是《史记》中的数字常常夸张,但商纣王当时的兵力仍然是非常强大的。他没有选择固守城市,等待主力军回援,而是选择出征,准备在野战中击败叛军。这一决策表明商纣王对自己的力量充满自信,但也显示了他的极度自负。
然而,商纣王最终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缺乏军事才能,而是他过度依赖武力和恐惧来维持政权。他的残暴行径,让所有臣子都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恐惧。商朝的内外形势急剧恶化,在资源短缺、民生困苦的情况下,商纣王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商纣王的宗教改革和过度的暴力政策,让他最终失去了民心。史料记载,他在宗教改革中摒弃了神明的祭祀,转而祭祀先王,并通过活祭贵族来增强中央集权。然而,这样的举措只会加剧贵族与王室的矛盾。历史上记载的商纣王暴政并非因为他荒淫无道,而是因为他采取了极端的手段来加强自己的统治,结果导致了众叛亲离。
商纣王的死,最终是由于内乱与人民反感所致,而并非因外敌的强大。他的死,标志着商朝的彻底灭亡。而周武王的成功则源于他与商纣王截然不同的治国方式。周武王在灭商后并未进行大规模屠杀,而是宽容地保留了商朝的贵族体系,并通过政策改革和道德治理赢得了天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