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13日,随着林帅乘坐的“256号”三叉戟飞机在温都尔汗的事故发生,以他为核心的权力集团正式宣告灭亡。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政坛的巨大震荡,而且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9·13”事件发生后,林帅手下的“四大金刚”纷纷受到牵连落马,其中他的铁杆支持者黄永胜被判处18年有期徒刑,成为权力洗牌的一部分。
1981年,时年71岁的黄永胜因健康原因得到保外就医的机会,但他在两年后的青岛病逝。黄永胜在晚年时,曾被儿子黄正询问过一个问题,他毫不犹豫地提到了三位对他影响深远的人,却唯独没有提到林帅。对黄永胜来说,罗帅在他的一生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与重要性。追溯往昔,当年,这位年轻的革命战士先后参与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迅速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斗争者。
在秋收起义期间,黄永胜所在部队与罗荣桓所率领的农民武装成功联手,从此两人建立了历经数十年的革命友谊。在“三湾改编”之后,黄永胜被分配到了红1师1团3营9连,而此时的罗荣桓则是该连的党代表。由于黄永胜当时大字不识,他对文武双全的罗荣桓充满了钦佩和仰慕,两人之间也曾发生过一些趣味横生的小插曲。
记得有一次,身为班长的黄永胜因管理经验不足,在紧急情况下冲动地打了战士一巴掌,此事引起了罗荣桓的关注。罗荣桓对他进行了耐心的批评教育,告诉他在处理问题时要以理服人。这次教导让黄永胜受益匪浅,为他后来的领导风格奠定了基础。还有一回,已经升任658团军事主官的黄永胜,因与副团长邓华产生了冲突。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上级决定给予他降级处分,让他调任独立团副团长。
一时间,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动,黄永胜感到十分愤怒和无奈,但最终还是在罗荣桓的耐心劝导下,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新的任务,前往独立团任职。在黄永胜的军旅生涯中,可以说罗荣桓就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位明师,因此他始终对这位老前辈怀有深厚的敬意。
陶铸的革命经历充满波折,1926年,他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在其进步思想的引导下,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陶铸经历了多次组织的营救,终于重获自由,随后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他贡献良多,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与辛劳。1955年,广州军区成立,黄永胜担任该军区首长,而陶铸则兼任其第一政治委员。在共同工作的期间,两人不仅在职务上密切合作,情感上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三湾改编”之际,黄永胜做出了一个十分明智的决定,即选择跟随毛泽东前往井冈山。尽管当时条件艰苦,甚至可以说是困苦不堪,但黄永胜展现出了一名革命者决心不屈的精神。在一次反“围剿”的战斗中,黄永胜作为班长冲在最前方,带领全班战士英勇作战,他的卓越表现赢得了毛泽东的赏识。后来,当毛泽东得知他的原名是“叙钱”时,便亲自为他改名为“永胜”,并寄予厚望,希望他在日后的战斗中能够永远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