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献中关于军机处职官有“大军机”和“小军机”的说法,许多人可能会误解,这里的“大军机”和“小军机”并不是指领班军机大臣和普通军机大臣,而是指军机大臣与军机章京之间的区分。
虽然大家或许都对军机章京有所了解,但真正深入了解这一职务的人却并不多。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御史对军机章京的职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军机章京,和军机大臣一样,并不是正式的职官,而是属于“差”的一类职务,其品级并不固定,而是根据原有官职而定。在雍正年间,军机章京曾被称为“军机处行走”,到了乾隆二十三年之后,又改称为“军机司员上行走”。乾隆四十五年以后,统一更名为“章京上行走”。
在选任上,军机章京通常由军机大臣从内阁中的书员以及六部的司员中挑选。在嘉庆四年以后,选拔方式有所调整,内阁、六部、理藩院等部门的中书、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等官员,会通过军机处的考核后,再由相关人员引见记名。
尽管军机章京的级别并不高,但对其素质要求却相当严格。候选人不仅需要品行端正、年富力强,而且字画方面也要具备一定的水平。作为军机大臣的得力助手,军机章京同样有着固定的编制,每班设满汉章京各八人,并且每个班都由一名领班带领,称为“达拉密”。
如果你曾参观过北京故宫,你可能会注意到紫禁城隆宗门外内北侧有一排低矮的房屋,这就是清代军机处的办公地点。军机章京的办公室位于隆宗门内的南侧,因此当时军机处被称为“北屋”,而军机章京的办公地方则被称为“南屋”。虽然办公地点紧凑,且环境简陋,十几人挤在同一个房间里,在昏暗的烛光下书写文件,条件可谓艰苦,仿佛置身于寒窗之下。
军机章京的主要职责是草拟上谕。当皇帝有旨意时,军机大臣会将其交给军机章京起草,再经过审阅后呈交给皇帝批准,最终颁行。所以虽然军机章京的职务看似不高,但他们实际处理的却是与国家军政相关的重大的机密事务。
可以说,军机大臣是皇帝的私人秘书,而军机章京则是军机大臣的得力助手。由于军机章京承担的责任重大,因此这一职位也成为许多人争相争取的目标。清代的京官升迁较为困难,许多小官若想通过正常渠道晋升,往往难以升至三品。然而,作为军机章京,由于日常紧密与军机大臣接触,有时甚至可以接触到皇帝,因此他们的仕途前景比一般的京官要更加光明。
军机章京所接触和处理的文书多为上谕和奏折等国家机密,因此在官场中,他们的权势不容小觑。许多外省的督抚等官员,都会想通过与军机章京建立联系,以便了解宫廷及官场的最新动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与此相反,虽然军机大臣位高权重,但为了避免让皇帝怀疑他们结党营私,他们常常避免与外官建立过于亲密的关系。因此,外官往往不敢过分接近军机大臣。而军机章京没有这样的顾虑,成为了外省督抚们积极拉拢的对象。在晚清时期,许多军机章京都被督抚收买,成为了他们的内线。
简言之,军机章京的职责和军机大臣类似,但两者之间的界限分明,不能轻易逾越。军机大臣的选拔门槛较高,一般都是从内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中挑选,最低要求通常是二品大员。相比之下,军机章京的选拔门槛就低很多,他们的原职级通常较低,很多人是从正五品的郎中开始,或者更常见的是六七品的小京官。
按照清代官员的晋升机制,官员晋升通常是循序渐进的,军机章京要想升任军机大臣,过程通常较为漫长。但如果军机章京表现出色,破格晋升也并不罕见。许多军机章京会先后在六部担任侍郎或司官,通过历练后再升任尚书或大学士,最终可能被皇帝钦点进入军机处。
此外,若军机章京不是进士出身,也可以参加会试。清代时期,许多军机章京都参加了会试,而且由于他们与当朝的高官有较好的关系,在录取时往往更有优势,因此许多人能够以军机章京的身份成功中进士,甚至名列一甲三名或二甲,这些都受益于军机章京这一职位的特殊优势。